網際網路意識形態戰爭

谷歌與中國的爭端可能會重塑傳統的線上自由

去年年底,一系列源自中國的複雜網際網路攻擊深入滲透到大約二十多家美國公司的計算機系統,其中包括諾斯羅普·格魯曼、陶氏化學和雅虎。其中一家奮起反擊。谷歌在披露這些攻擊不僅針對其核心智慧財產權,還針對中國維權人士的電子郵件賬戶後,宣佈將停止審查其中文搜尋引擎 Google.cn 上的搜尋結果。此舉導致中國當局威脅要關閉谷歌在中國的業務。

這些指控和報復似乎讓人想起許多冷戰時期的虛張聲勢,而事實上,這次遭遇可能是 21 世紀兩個新興超級大國——谷歌和中國——之間的首次重大沖突。這不僅僅是一場關於領土或市場份額的爭奪,而是一場關於意識形態的衝突,它將賦予個人權力以犧牲現有權力結構為代價的自由開放的網際網路,與由這些權力機構微觀管理的網際網路對立起來。“我們在這裡討論的是捍衛網際網路的本質,”紐約城市大學互動新聞專案主任、《谷歌會怎麼做?》(What Would Google Do?)(哈珀柯林斯出版社,2009 年)一書的作者傑夫·賈維斯說。

賈維斯說,與任何其他組織相比,谷歌更有手段和動力來確保網際網路保持開放。普林斯頓大學資訊科技政策中心的研究員麗貝卡·麥金農解釋說,谷歌也是為數不多的擁有足夠廣泛的線上影響力來定義網際網路標準操作規則的組織之一。她說,谷歌是“如此多不同領域的先行者”。 “它可以為線上開放程度設定規範。”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刊登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


對於反審查倡導者來說,谷歌也是為數不多的擁有足夠原始計算能力來顯著幫助對抗專制政權的組織之一。“我的希望和
期望是,那些可能對執行 Google.cn 的審查指令有點三心二意的谷歌工程師,能夠全力以赴地想出各種方法,讓谷歌在站點和使用者之間的任何網路中斷的情況下也能被訪問,”哈佛大學伯克曼網際網路與社會中心聯合創始人喬納森·齊特林說。 

谷歌可以透過幫助中國境內的人們突破所謂的防火長城來對抗中國的審查努力。與物理世界中的建築物一樣,網際網路上的每個位置都有一個與之關聯的地址——網際網路協議或 IP 地址。除了過濾某些關鍵詞外,防火長城的管理員還維護著一個龐大的被遮蔽 IP 地址列表。規避工具將使用者傳送到一個未被遮蔽的地址,然後透過該“代理”IP 地址管道輸入所有外部資訊。然而,任何時候,這個隧道都可能崩潰。“這些 IP 地址中的一個可能永遠存在,或者存在幾個月,或者存在幾分鐘”,然後被當局發現並遮蔽,伯克曼中心的規避工具專家哈爾·羅伯茨說。

因此,任何大規模的規避努力都需要大量的地址來迴圈使用,以及大量的頻寬來支援所有隧道。“如果我們能夠神奇地讓所有中國人都使用[這些服務],”羅伯茨說,“那麼就有人必須為中國的整個出站頻寬付費。” 這可能會給谷歌的資源帶來壓力,但不會太大。

儘管如此,谷歌有充分的理由不發動這種代理戰爭。 促進自由開放的網際網路是一回事;積極破壞一個主權國家的法律是另一回事。此外,這些相同的規避工具也可用作匿名工具——任何人都可以使用代理伺服器來隱藏其真實身份。“這使得它們對於各種不良活動非常有用,”羅伯茨說。“它們可能被用來駭客攻擊谷歌的伺服器,或者用於針對谷歌服務的點選欺詐和垃圾郵件攻擊。因此,從谷歌的角度來看,是否推廣它們存在一個強烈的問題。”

無論未來幾個月和幾年內僵局會如何發展,它都將控制網際網路應有多大程度不受限制的鬥爭帶到了聚光燈下。目前,使用者依賴像谷歌這樣的公司來保護網際網路免受政府或其他試圖對其施加更多自上而下控制的力量的影響。這可能還不夠。“谷歌——以及一系列網際網路公司和通訊公司——建立了我們賴以生存的這一層,”麥金農觀察到。然而,沒有任何一套規則,沒有網際網路權利法案,可以編纂公民的線上權利。“這些公司在說,‘我們是好人,信任我們,’”麥金農說。“就像仁慈的獨裁統治一樣,當現任領導人是個偉人時,它真的運作良好。但是,然後他死了,他的邪惡兒子接管了。然後每個人都完蛋了。”

邁克爾·莫耶是《大眾科學》負責物理學和太空報道的編輯。此前,他在《大眾科學》雜誌工作了八年,擔任文章編輯。他的文章《通往第十維度的旅程》榮獲 2005 年美國物理學會科學寫作獎,並曾出現在 CBS、ABC、CNN、Fox 和探索頻道。他曾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和哥倫比亞大學學習物理學。

更多作者:邁克爾·莫耶
大眾科學雜誌第 302 卷第 4 期本文最初以“網際網路意識形態戰爭”為標題發表於《大眾科學雜誌》第 302 卷第 4 期(
doi:10.1038/scientificamerican042010-1kHthdLRWFFw3NRgeDXX9J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