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報道:技術對全球隱私有何影響?

ScientificAmerican.com,在我們的國際同事的幫助下,重點介紹了中國、日本、中東、俄羅斯和英國的隱私和安全問題。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產出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


鑑於網際網路的全球影響力,21世紀的隱私狀況是全球關注的問題。 雖然在考察技術對隱私和安全的影響時,會出現幾個關鍵主題——包括網路犯罪(和打擊犯罪)、將舊的隱私法應用於新技術,以及公司是否可以在未經同意的情況下共享客戶資料——但不同的國家發現自己正面臨著不同的問題。

中國:“人肉搜尋”侵犯隱私
在過去一年或更長時間裡,“人肉搜尋”(也稱為“網路暴民”)的概念在中國越來越流行。 與更具建設性的追求“眾包”不同,後者是世界各地的人們為了學術、藝術或商業事業貢獻創意而聯絡在一起,人肉搜尋是指人們透過網際網路聯絡在一起,互相追蹤資訊,通常是為了搜尋被認為做錯了事的人。 上週就出現了一個典型的例子,當時中國網民開始在全國範圍內搜尋奧運會氣手槍金牌得主郭文珺的父親,他10年前拋棄了她,讓她由教練照顧。 據8月12日路透社報道,儘管搜尋尚未確定失蹤的父親,但據報道,數萬名網路衝浪者和眾多聊天室已經加入了這項行動。

人肉搜尋的其他例子並不那麼鼓舞人心。 據舊金山一家關於中國問題的英語部落格Fool's Mountain報道,一名心煩意亂的中國婦女在2007年12月跳下24層樓自殺之前,在部落格上寫了關於她丈夫不忠的事情,包括他丈夫的名字、工作地點和其他個人資訊。 這些資訊,再加上妻子姐姐釋出的關於丈夫的詆譭資訊,幫助傳播了關於自殺情況的訊息。 丈夫已對三家網站和妻子的一位朋友提起訴訟。 截至8月中旬,妻子的部落格帖子已收到超過9,700條評論。

在中國,利用網際網路侵犯隱私和犯罪也是一個重要問題,因為該國也在與困擾全球電子郵件使用者的“網路釣魚”詐騙作鬥爭。 今年4月,中國當局逮捕了四名男子,他們使用一種名為“灰鴿子”的計算機病毒闖入線上銀行賬戶,並判處他們兩年半到八年不等的有期徒刑(他們還被處以超過2萬美元的罰款)。 罪犯將病毒植入到各種中國網站上。 當人們訪問這些網站時,他們就會感染一種隱蔽的“特洛伊木馬”病毒,該病毒會安裝在他們的計算機上,並在這些人進行網上銀行操作時竊取使用者身份和密碼,據CyberCrime & Doing Time部落格報道。

中國也一直處於有關其長期以來對英國、法國、德國和美國發起一系列基於網路的攻擊的指控中心。 儘管中國自己宣告的軍事目標包括提高該國發動資訊戰的能力,但目前尚不清楚這些攻擊是政府還是在中國工作的獨立駭客幕後主使

《環球科學》工作人員的補充報道)

日本:網路釣魚和射頻識別
日本隱私方面的一個緊迫問題是分發所謂的“網路釣魚”電子郵件,這些郵件偽裝成來自合法來源(例如銀行),但將收件人定向到旨在竊取其個人資訊的網站。 日本人還擔心他們委託給公司的個人資訊丟失(無論是被盜還是因疏忽)。 日本政府於2005年開始實施其《個人資訊保護法》。 該法律的宣告目的是在考慮個人資訊對政府和行業日益增長的價值的同時,保護個人的權利和利益。

該法案確立了政府和行業必須採取的措施,以確保保護這些個人資料,例如在使用個人資訊之前獲得同意,確保資訊準確且最新,並採取“必要和適當的措施”以防止資訊丟失或被盜。 日本人通常不允許分發關於公民或客戶的個人資訊,但也有例外:當法律要求提供此資訊時,如果為了保護某人免受傷害是必要的(並且無法立即獲得同意),或者如果需要這些資料來改善公共衛生或保護兒童。

日本人還在快速開發生物識別和射頻識別(RFID)技術的新用途。 例如,NTT DoCoMo正在與房屋開發商積水住宅合作,在日本提供家庭安全系統,該系統使用內置於NTT銷售的手機中的RFID標籤,RFID Weblog在3月份報道。 RFID終端已安裝在大約十幾棟測試房屋的入口處,只允許攜帶帶有預註冊RFID晶片的手機的人進入。

日本正在使用NEC Corporation和Daon的生物識別技術來加強其邊境安全控制。 這兩家公司於11月在東京成田國際機場安裝了生物識別控制邊境控制系統。 自動化邊境控制系統的目標包括預防恐怖主義、非法移民和其他犯罪。 從進入該國且年齡在16歲及以上的人員(合法豁免者除外)處獲取指紋和麵部影像。

Nikkei Science.com工作人員的補充報道)

中東:對隱私的擔憂——精英階層的關注
在許多中東國家,大多數人買不起電腦,更不用說上網了,因此資訊的安全和隱私通常不是一個問題。 然而,一些能夠使用這項技術的人——主要是石油資源豐富的國家的公民——在使用網際網路時對其個人資訊的安全性感到不安。 社交網路,如FacebookMySpace在該地區的年輕人中越來越受歡迎,儘管它們在一些國家(如敘利亞)被禁止。 然而,隱私是脆弱的; 挑戰政府未經授權侵入個人電腦通常是一種冒險的行為。

儘管埃及內政部於2002年7月成立了一個專門部門來打擊與網際網路相關的犯罪,但犯罪者主要根據該國關於通訊和保護智慧財產權的法律受到懲罰。 這也是大多數中東國家的情況。

生物識別安全技術在中東國家的使用非常有限,儘管包括以色列本古裡安機場在內的一些機場多年來一直使用虹膜掃描生物識別技術來驗證員工和乘客的身份。

(科威特科學促進基金會工作人員的補充報道) 俄羅斯:網路攻擊和電話竊聽
在俄羅斯被指控利用其技術實力對喬治亞和愛沙尼亞等敵人發動線上攻擊的背景下,前蘇聯的主要共和國俄羅斯在過去十年或更長時間裡,一直在制定管理俄羅斯政府、企業和公民使用資訊科技的共同原則和一般規則。

2000年,時任總統弗拉基米爾·普京批准了一項 doctrine,承認該國的國家安全非常依賴於其資訊安全。 俄羅斯政府透過這項 doctrine 聲稱,認識到更好地發展和管理其資訊基礎設施將有助於該國的整體進步。 “普京 Doctrine”的一些既定目標是確保俄羅斯人自由(但在法律允許的範圍內)尋求、接收、傳輸、生產和傳播資訊的權利和自由,同時確保個人和家庭隱私、通訊和電話交談的保密性以及郵政、電報和其他通訊的權利。

2006年,該國通過了一項法律,為個人資料的收集和處理(儲存、更新、使用、披露和提供)制定了通用的標準化要求。

儘管採取了這些進步措施,但俄羅斯聯邦安全域性(FSB),即克格勃的繼任者,在過去十年中一直使用其行動偵查活動系統(SORM)進行電話竊聽。 後續版本 SORM 2 要求網際網路服務提供商(ISP)安裝監控裝置以及到當地 FSB 部門的高速連結,根據Privacy International(一家位於英國的非營利組織,負責監控與隱私相關的問題)的說法,在發出 warrant 後,這將使 FSB 能夠直接訪問網際網路使用者的通訊。

Mir Nauki 工作人員的補充報道英國:廣告商與消費者衝突
近幾個月影響歐盟的最大隱私問題之一涉及網際網路服務提供商努力向廣告商提供客戶資訊。 歐盟正在給英國時間到8月底,以澄清總部位於紐約市的網路流量監控系統Phorm, Inc.是否違反了歐洲隱私法。

三家英國網際網路服務提供商已經簽約使用 Phorm 的軟體,該軟體跟蹤使用者的網路習慣,以便更好地向他們投放廣告。 倫敦的英國電信公司(BT)已經多次在其客戶身上試用該技術,未經他們的同意甚至沒有告知他們他們正在被監視。

Phorm 的 Webwise 軟體將一個人在網路上瀏覽的類別與特定的廣告商進行匹配。 該公司表示,其軟體會在使用者的網路瀏覽器中安裝一個 cookie,為該客戶分配一個唯一的、隨機生成的數字,以保持匿名性。 Phorm 在其網站上聲稱,它專注於“為使用者隱私、更相關的網際網路體驗以及線上生態系統中的廣告商、釋出商、網際網路服務提供商和其他人創造新的‘黃金標準’”。

然而,資訊專員辦公室——負責執行英國的《資料保護法》、《資訊自由法》以及《隱私和電子通訊條例》和《環境資訊條例》——在5月份裁定,由於“向消費者解釋[BT]所做事情的困難性質”,不會對這家電信公司採取行動,BBC 在8月6日報道。 該委員會補充說,公司必須在未來使用 Phorm 之前獲得客戶的同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