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艾滋病大會重返美國,諸多問題仍待解決

自上次會議在美國舉辦以來的22年間,情況發生了巨大變化,以至於本次會議的迴歸實際上標誌著艾滋病流行病在治療、預防、資金和死亡率方面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週日下午晚些時候,在距離白宮不到一英里的地方,美國將見證它22年來未曾見過的景象:國際艾滋病大會的開幕。

今年的會議預計將吸引約 25,000 名科學家、活動家和名人參加,但過去二十年來一直在國外舉行,因為 1987 年美國參議院一致通過了一項措施,禁止任何已知感染 HIV 病毒的人進入該國。當時,這個聚會——於 1985 年啟動,即在

美國首次確診病例四年後——每年在美國和國外地點輪流舉行。1990 年在舊金山舉行的會議是該規則最終確定後首次舉行的會議,由於數千名代表缺席而受到嚴重干擾——以至於原定成為下一個美國主辦方的哈佛大學宣佈,除非取消禁令,否則將撤回贊助。但禁令並未取消。1992 年的會議改為在阿姆斯特丹舉行,此後年會一直遠離美國,直到巴拉克·奧巴馬總統 於 2009 年底解除了旅行禁令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有助於確保未來能夠繼續報道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在這 22 年期間,情況發生了巨大變化,以至於本次會議的迴歸實際上標誌著艾滋病流行病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階段。聯合國艾滋病規劃署是監測全球疫情的聯合國機構,其最新報告印證了情況正在發生變化的觀點。週三釋出的這份報告發現,在 3420 萬艾滋病毒感染者中,死亡人數正在減少:去年全球有 170 萬人死亡,而前一年為 180 萬人,2005 年的峰值為 230 萬人。與此同時,報告稱,過去 10 年中,新感染人數也在下降,降幅近 20%。

與此同時,在經歷了多年的失望之後,預防和治療研究都開始取得令人鼓舞的成果。三年前,科學家報告了在尋找 艾滋病疫苗(被認為是全球根除艾滋病的關鍵)方面取得的首個有希望的發現。兩年前,研究人員釋出了 殺微生物劑和可能預防感染的藥物混合療法的首次部分成功的試驗結果。去年,一項九國試驗表明,讓感染者迅速接受治療可以防止他們傳播疾病。自 2007 年以來,科學家們一直在密切關注“

“柏林病人”的進展——據信在 30 多年中感染的 6000 萬人中,唯一一位似乎已治癒艾滋病毒的人。

現在的情況與 1990 年大相徑庭——當時艾滋病是一種快速蔓延、令人恐懼且必然致命的疾病,正如新紀錄片 《瘟疫求生之道》 所捕捉到的那樣——以至於兩位艾滋病毒研究人員在本週的《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撰文,大膽地將他們的社論命名為:“艾滋病末日的開始?”

對於任何記得艾滋病毒災難性來襲的人——我也是其中之一,在早期失去了許多朋友——現在的時刻感覺就像 1996 年那樣重大的轉變,當時多種藥物混合療法上市,明顯處於死亡邊緣的人們以看似奇蹟般的方式康復了。一位朋友當時打趣說,這是 15 年來他第一次可以把他的花店從快速撥號中移除。

然而:重大挑戰依然存在,而且在許多方面,將艾滋病視為慢性病的觀念可能會使這些挑戰更難應對。

正如兩週前《科學》雜誌專欄報道的那樣,在美國,艾滋病已成為窮人、少數族裔、農村居民和弱勢群體的疾病——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已從該國其他地區的心理雷達螢幕上消失。杜克大學衛生政策與不平等研究中心去年 12 月釋出的一份冗長分析清楚地表明瞭疫情的新形態:東南部地區僅佔美國人口的 22%,卻佔新診斷病例的 35%,以及艾滋病死亡率最高的 10 個州中的 9 個州。報告還衡量了艾滋病在多大程度上已成為一種貧困疾病,結果發現,東南部地區——美國最貧窮和最不健康的地區之一——是 99.5% 等待艾滋病藥物援助計劃的人的居住地。

在世界其他地區,尤其是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艾滋病一直是一種貧困和弱勢群體的疾病。它的持續蔓延像一支箭一樣指向種族和民族少數群體、性工作者以及在同性戀不受歡迎的地區和文化中的同性戀者的邊緣化,尤其指向婦女無法平等參與社會。在全球範圍內,感染風險最高的群體是 15 至 24 歲的年輕女性。

許多好訊息也可能掩蓋了一個關鍵點:投資減少。聯合國艾滋病規劃署表示,2011 年是中低收入國家在抗擊艾滋病方面貢獻超過大型國際資助者的第一年,分別為 86 億美元和 82 億美元——這種比例轉變之所以成為可能,是因為國際資助在四年內沒有增加。美國仍然是迄今為止最大的艾滋病資助者,在過去十年中透過總統的艾滋病緊急救援計劃以及公私合作的全球抗擊艾滋病、結核病和瘧疾基金投入了數十億美元。但正如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全球衛生政策中心主任 J. Stephen Morrison 在艾滋病大會召開前夕指出的那樣,經濟危機和迫在眉睫的選舉正在削弱本屆政府的全球衛生行動願景及其為大膽舉措提供資金的能力——而歐元區危機同時危及海外資金。

隨著國際艾滋病大會的開幕,科學上的成功以及社會和經濟上的絆腳石將成為議程上的重要議題。但疫情一次又一次地表明,現實世界的複雜性如何破壞對進步的期望。在疫情熱點地區之外,艾滋病毒研究、治療和教育尤其容易受到長期艾滋病專家、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的凱文·德科克所說的“疲勞和遺忘”的影響。將會議帶回艾滋病最初被發現的國家,或許可以使人們再次感受到疫情持續存在的緊急性。 

Maryn McKenna is a journalist specializing in public health, global health and food policy and a contributing editor at 大眾科學. She is author of Big Chicken: The Incredible Story of How Antibiotics Created Modern Agriculture and Changed the Way the World Eats (National Geographic Books, 2017).

More by Maryn McKenna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