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是最簡單的技術的起源,有時最令人記住的不是發明家想象力的獨創性,而是它引起的無休止的法律糾紛。在著名的專利訴訟史中,間歇式雨刷佔據著重要的地位。這項有用但看似次要的現代汽車功能的發明,甚至吸引了好萊塢編劇,他們想尋找一個現代版的“大衛與歌利亞”的故事,最終在2008年發行了一部名為《靈光乍現》的電影。
故事圍繞著一位才華橫溢、特立獨行的大學教授羅伯特·卡恩斯展開。1953年,卡恩斯在新婚之夜幾乎被香檳酒瓶塞弄瞎了眼睛,後來他發現雨刷片單調的前後運動使他受損的視力感到惱火,這是最常被引用的事件版本中所述的。
1963年,卡恩斯使用現成的電子零件設計了可以清潔表面然後暫停的雨刷。這位工程師向福特演示了他的系統,並最終透露了其工作原理的細節。這家汽車製造商決定不從卡恩斯授權其專利權的底特律模具公司購買雨刷,而是隨後開發了自己的系統。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1976年,當時在國家標準局工作的卡恩斯拆解了一個商用雨刷系統,發現該公司顯然採用了他自己的設計。他隨即精神崩潰,康復後,他開始了長達20世紀90年代的鬥爭,以尋求補償。卡恩斯招募了他的幾個孩子來幫助準備針對世界主要汽車公司的訴訟,有時甚至擔任自己的法律顧問。陪審團最終裁定,福特和克萊斯勒侵犯了卡恩斯的專利,判決賠償約3000萬美元。
批評家認為,卡恩斯的發明違反了可專利性的一個關鍵標準,即一項發明對於“精通製造與正在申請專利的型別相似的小部件的人”來說不應該是“顯而易見的”。福特辯稱,電子定時器(卡恩斯發明的本質)充其量是顯而易見的。儘管如此,卡恩斯在這兩起案件中勝訴(但在後來的案件中沒有),他將作為小發明家的英雄而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