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錄在案的第一份“保險單”可能是公元前 1780 年左右的《漢謨拉比法典》,如果您精通古代蘇美爾法律術語,您仍然可以在巴黎盧浮宮博物館閱讀原文。它宣告,在運輸過程中貨物丟失或被盜的託運人將獲得國家賠償。(託運人如何證明他們的索賠?在巴比倫國王面前,對神發誓就足夠了。)
又過了大約 3500 年,一場災難——1666 年倫敦大火——催生了第一個“現代”保險的例子:一種正式的安排,人們向公司支付保費,以便在緊急情況下獲得救助;公司的精算師根據賠付風險設定保費率。這種保險依賴於高等數學的進步——即機率論。這一發展是保險對現代生活持久而深刻的遺產,它影響了我們思考如此多事物的方式,包括我們自己。
數學機率論始於 16 世紀中葉,當時歐洲學者首次將硬分析應用於賭博遊戲。啟蒙運動的一個標誌是,其目標是將理性置於隨機性之上。致命的風暴、瘟疫和其他不幸被理解為僅僅是不幸但自然的(且罕見的)事件,而不是預兆——與其說是需要恐懼的災難,不如說是需要解決的謎團。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因此,機率計算找到了進入現代科學的途徑。遺傳學家用它來推斷父母生育患有特定出生缺陷的孩子的可能性。粒子物理學家用它來減輕人們對新型超對撞機將產生吞噬地球的黑洞的擔憂。我們組織我們的生活——從放縱到責任——都考慮到我們壽命的機率性到期日。在每一個轉折點,我們都會下意識地感覺到這個或那個結果很可能發生,但這些直覺是可塑的。正是對我們偏見的現實世界檢驗——科學方法——證實或否定了它們。
保險業風險計算的遺產並非完全是積極的:最近華爾街的大規模動盪就處處可見其身影。精算師李祥林(David X. Li)於 2000 年釋出了一個公式,他後來成為花旗集團和巴克萊資本的研究部門主管,並被經濟學家和銀行家廣泛用於估計資產支援證券的風險,該公式借鑑了人壽保險的關鍵組成部分。該公式被稱為高斯 copula 函式,與其說是精算科學的應用,不如說是對精算科學的誤用。事實證明,金融工具的違約風險無法像配偶的死亡風險那樣進行預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