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洋最古老的沉船即將挖掘

這艘有2000年曆史的沉船位於斯里蘭卡海岸附近,可能蘊藏著關於羅馬和亞洲社會之間貿易的線索

印度洋已知最古老的沉船已經在斯里蘭卡南部海岸的海底沉睡了大約 2000 年。在短短幾周內,水肺潛水考古學家將開始在該地點進行為期數月的挖掘,尋找有關古代羅馬和亞洲之間貿易的線索。

這艘沉船位於海面以下 110 英尺(33 米)處,就在戈達瓦亞漁村附近。20 世紀 90 年代,德國考古學家在那裡發現了一個港口,該港口是公元二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上的一個重要港口。

這艘沉船是在十年前才被發現的,它看起來不像典型的骨架船體。相反,考古學家正在處理的是一個由腐蝕的金屬條和散落的其他古代貨物(包括玻璃錠和陶器)組成的混凝土堆,這些貨物在強勁的水流中,甚至可能偶爾的海嘯中,在海底翻滾了數百年。[檢視全球沉船的令人難忘的影像]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 訂閱來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報道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德克薩斯 A&M 大學航海考古研究所所長黛博拉·卡爾森說:“一切都相當破碎”,她正與來自美國、斯里蘭卡和法國的同事一起領導前往戈達瓦亞沉船的探險活動。無論多麼混亂,這艘沉船都可能填補現有證據中的空白,這些證據表明,將金屬和異國商品(如絲綢)從亞洲帶到羅馬世界的貿易。

缺失的一環

學者們認為,在公元前一世紀羅馬吞併埃及、獲得通往印度洋的門戶紅海之後,東西方之間的貿易加劇了。卡爾森指出,貿易路線在文學和歷史資料中有記載,例如公元一世紀的希臘語手冊《紅海指南》,它告訴從地中海和紅海出發的水手,在印度洋應該去哪裡,以及應該攜帶、出售和購買什麼。

卡爾森在電話採訪中告訴《生命科學》:“我們只是沒有實際參與貿易的船隻。”

卡爾森說,他們很可能不會發現“確鑿證據”來明確證明這艘註定要失敗的船是駛往羅馬的。(同樣,考古學家可能也無法判斷這艘船是如何滅亡的,儘管卡爾森——她描述了“不虔誠的水流”阻礙了該團隊去年許多潛水嘗試——懷疑洶湧的海浪可能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對沉船的發現可能至少有助於說明斯里蘭卡是這種貿易中的“關鍵”,因為如此多的貨物透過該島到達了地中海,卡爾森說。[照片:潛水尋找著名的羅馬沉船]

那裡有什麼?

戈達瓦亞沉船的最初痕跡是在 2003 年發現的,當時當地漁民潛到該地點,並帶回了古代文物,其中包括一個形狀像小長凳或帶腳桌子的磨石。卡爾森說,在被稱為佛塔的文物豐富的佛教紀念碑中也發現了類似的石頭。

卡爾森在 2010 年首次親眼目睹了這艘沉船。她和她的同事在 2011 年至 2013 年期間的後續三次探索活動中對沉船進行了部分記錄。到目前為止,在沉船周圍發現的大多數物體看起來像是當地的商品,其中許多是原始形態。還有更多看起來像佛教的磨石;鐵錠和銅錠(或腐蝕後的殘餘物);以及來自南印度泰米爾海岸的藍綠色和黑色玻璃錠,這些玻璃錠可能會被熔化以製造器皿或珠子。

為了確定沉船的年代,卡爾森和同事們從堆中提取了三個嵌入其中的精細木材樣本,並將其送到兩個獨立的實驗室進行測試。這些木材碎片可能是古代沉船的殘餘物,其年代可以追溯到至少公元前一世紀或公元一世紀。

卡爾森說:“我 2010 年第一次看到這艘沉船時非常懷疑。我認為這東西不可能那麼古老。”“但是我們提取了這些木材樣本,當收到結果時,我有點震驚。”

這個土堆覆蓋了一個約 20 英尺 x 20 英尺(6 米 x 6 米)的區域,儘管該團隊在對該地點的短暫探索中尚未能夠確定沉船的起點和終點。今年,他們將有更多的時間進行調查;如果天氣允許,該團隊預計將在 2 月中旬開始潛水,並繼續工作到 5 月。

除了確定沉船的可靠輪廓外,卡爾森還希望她和她的同事能夠固定住一部分水下土堆,將其抬到水面,並在水池中篩選其內容物,尋找硬幣、個人物品以及可能被鎖在沉積物中的任何其他東西。從封閉的陶瓷罐中,該團隊甚至可能能夠回收古代植物材料,例如花粉,這甚至可以表明該船在海上的時間。

該專案獲得了國家人文基金會的資助。除了來自航海考古研究所的同事外,卡爾森還與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和斯里蘭卡考古部門的研究人員合作。

版權所有 2014 生命科學,TechMediaNetwork 公司。保留所有權利。不得釋出、廣播、重寫或重新分發此材料。

LiveScience is one of the biggest and most trusted popular science websites operating today, reporting on the latest discoveries, groundbreaking research and fascinating breakthroughs that impact you and the wider world.

More by LiveScienc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