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冠狀病毒大流行之前,就存在一場孤獨感流行病。據一些估計,2019年,三分之二的美國人經常或總是感到孤獨。因此,當隔離和居家令開始時,我和許多社會科學家一樣,表達了擔憂,認為孤獨感在未來幾個月可能會加劇。正如美國前外科醫生維韋克·H·穆爾蒂和醫生愛麗絲·T·陳所說,長期的隔離會引發“社會衰退”嗎?
現在,得益於早期研究,我們開始獲得答案——資料給了我們希望的理由。根據幾項最新研究,孤獨感不僅趨於平穩,而且在某些情況下實際上有所改善。社交距離讓我們認識到人際關係的重要性,人際關係對健康和死亡率的影響與吸菸和酗酒等因素不相上下。
在《美國心理學家》雜誌上發表的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在美國對18歲至98歲的人群進行了三次調查:第一次是在1月下旬和2月初,即美國疫情爆發之前;第二次是在3月下旬,即首次建議保持社交距離之後;第三次是在4月下旬,即居家令已經實施一個月之後。每次,他們都使用UCLA孤獨感量表對參與者進行調查,並要求他們評價“我獲得了我需要的社會和情感支援”這一陳述。平均而言,研究人員發現孤獨感沒有顯著變化。事實上,感知到的社會和情感支援實際上有所增加。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有影響力的故事能夠延續下去。
在美國、英國和其他26個國家進行的另一項研究也呼應了這些發現。研究人員在大流行前後對同一批人進行了調查,同樣使用了UCLA孤獨感量表。 回答表明,儘管保持社交距離,人們的孤獨感略有改善。
這兩項研究的突出之處在於,它們追蹤的是從大流行之前就開始的同一批參與者。相比之下,幾篇報告孤獨感上升的論文使用了橫截面資料——來自大流行已經開始後的單一時間點的資訊——這意味著我們不能確定他們調查的個人在大流行之前是否更孤獨或更不孤獨。其他調查揭示了更多的細微之處:在監測封鎖第一個月的日常孤獨感體驗後,德國的一項預印本研究報告最初有所增加,隨後又有所下降。這一發現表明,突如其來的隔離引發了高峰,但人們很快適應並找到了在不利條件下維持社會聯絡的方法。
令人驚訝的是,世界各地的孤獨感水平似乎總體保持穩定。我們是如何避免社會崩潰的?首先,社會隔離不一定會導致孤獨感。雖然隔離是獨自一人的客觀狀態,但孤獨感是與社會脫節的主觀體驗,這意味著你可以在人群中感到孤獨,也可以在獨處時感到與社會相連。在COVID-19期間,我們大多數人都更加孤立,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更孤獨。
在過去的幾個月裡,我們明確地優先考慮聯絡。大流行使人們更加意識到並感激他們的人際關係。研究人員早就知道,社會聯絡可以降低患病、疾病和過早死亡的風險。但直到最近,社會其他方面才趕上。無論我們是以面對面還是虛擬方式進行,與朋友、家人和鄰居共度時光都可以增強我們的社會健康——這是來自聯絡的福祉維度。
同樣,透過志願服務、製作口罩或感謝醫護人員來支援我們的社群的行動可以賦予一種普遍的歸屬感。在9月11日恐怖襲擊事件發生後,研究人員觀察到湧入了友善、愛和團隊合作。對於我們許多人來說,這場大流行激發了類似的團結和“我們同舟共濟”的精神。
技術也使我們能夠避免社會衰退。地方非營利組織和國家組織提供遠端專案,例如老齡化研究所為60歲及以上人群提供的友誼熱線,以及AARP為人們在社群內互助提供的互助團體。技術領域的創新加速發展,湧現出更好地滿足我們聯絡需求的平臺,現有產品也推出了新功能,例如Nextdoor的鄰里互助計劃。立法者也承認需要採取政治行動來預防孤獨感:3月,眾議院通過了《2020年支援美國老年人法案》,其中包括解決老年人社會隔離和孤獨危機的條款。
如果這些趨勢持續下去,我們擔心的社會衰退可能會變成一場社會革命。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這場大流行可能會催化一場文化轉變,使社群和社群團結起來,建立健康的聯絡習慣。在重新構想城市、建築、學校和工作場所的過程中,我們有機會以增強我們社會福祉的方式設計我們的空間和機構。簡而言之,冠狀病毒大流行的一種症狀可能成為治療孤獨感流行病的良藥。
可以肯定的是,這些趨勢並不意味著每個人都感到與社會相連。平均而言,孤獨感可能沒有改變,但有些群體受到的影響更大。《美國心理學家》雜誌的研究表明,老年人最初感到更孤獨,獨居或患有慢性病的人總體上報告了更多的孤獨感。其他證據表明,年輕一代、男性和個人主義國家的居民特別容易感到孤獨。與此同時,數字鴻溝使老年人尤其脆弱,因為許多人缺乏遠端社交或尋求支援的手段。
在人口層面減少孤獨感,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至少到目前為止,COVID似乎並沒有使情況變得更糟。隨著病例的波動和各州再次關閉,需要共同努力,以確保即使在身體隔離的情況下,我們也能保持社會聯絡。
當談到冠狀病毒時,我們都感到無能為力,但我們仍然可以控制自己的社交生活和社會健康。我們可以給我們的親人打電話,參加隔離小組,聯絡與世隔絕的鄰居,並組織虛擬聚會。現在是加強家庭、鄰里和各種社群內部聯絡的時候——因為這樣做,我們不僅能夠忍受;我們還可能變得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