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您在上次高中同學聚會上可能注意到的那樣,有些人比其他人更優雅地老去。讓娜·卡爾芒,她於1997年去世,享年122歲,是人類壽命最長世界紀錄保持者,據報道她一生都保持著敏銳的思維。她85歲開始練習擊劍,100歲還能騎腳踏車。 另一方面,早發性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可能在30多歲就開始出現認知缺陷。
人們的主觀年齡(即他們感覺自己多大)也各不相同。 報告感覺比實際年齡年輕的老年人,往往比報告感覺年老的人身心更健康。 一種流行的觀點認為,衰老是一種“心態”,直接受個人控制。 然而,發表在《智力》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表明,影響主觀年齡的發展過程實際上早在生命早期就開始了。 在青少年後期智商測試中得分較高的人,到了70多歲時,感覺比智商測試中得分較低的人更年輕。
資料來自威斯康星縱向研究(WLS),該研究跟蹤了1937年至1940年間出生的10,317人的隨機樣本。 參與者在1957年高中畢業時參加了一項智力測試,而關於教育、健康和性格的資料則在1990年代初期收集。 然後,在2011年,參與者被問及他們大部分時間感覺自己多大。 對於每個人,研究人員透過從實際年齡中減去這個值(“感覺年齡”),然後將差值除以實際年齡來計算主觀年齡指數。 因此,得分negative的人感覺比實際年齡大,而得分positive的人感覺更年輕。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今天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平均而言,研究中的人感覺比他們的實際年齡年輕17%。 例如,一位70歲的人報告感覺自己只有58歲。 然而,實際年齡和主觀年齡之間的差異因智力而異,這是根據50多年前進行的智商測試評估的。 智商最高的人報告感覺最年輕。
智商與許多可能解釋這種相關性的因素相關,包括教育。 智力測試得分高的人通常比得分低的人受過更高的教育。 (智商與教育成就之間的相關性是心理學研究中觀察到的最高相關性之一。)反過來,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比受教育程度較低的人獲得薪水更高、體力勞動強度更低的工作,並且可以負擔得起讓他們保持年輕感覺的事物,從良好的醫療保健到豪華假期。
儘管這種解釋似乎合理,但統計分析顯示,智商與主觀年齡之間的關係不是由教育解釋的,而是由一種人格特質解釋的:對經驗的開放性。 對經驗具有高度開放性的人在智力上是好奇的、獨立的和富有想象力的; 他們喜歡多樣性而不是常規,並喜歡學習和嘗試新事物。 一旦研究人員在統計上控制了對經驗的開放性,智商與主觀年齡之間的關係就消失了。
該研究幫助我們理解了生命早期測量的心理特徵與衰老過程之間的關係。 正如現在來自世界各地的大樣本研究記錄的那樣,智力可以預測壽命:智商高的人往往比智商低的人壽命更長。 其中一個原因可能是,智力測試除了衡量與人們做出有益於長壽和健康生活的決策能力相關的認知功能外,還可以捕捉到有關人們性格的資訊。 對經驗具有高度開放性的人可能更傾向於尋求可能對其健康有益的資訊。 瞭解世界變化的人也可能比對經驗開放性較低的人感覺更有活力。
該研究還為衰老的應用研究開闢了道路。 智力和性格都是相對穩定的心理特徵,不易透過干預改變。 然而,針對特定行為(如鍛鍊、健康飲食和積極參與公民事務)的干預可以改善人們的身心健康。 這些干預措施的一個可能結果是,人們可能會開始感覺比實際年齡年輕。 可能沒有青春之泉,但這種型別的干預可能至少可以減輕人們對變老的體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