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接受任何絕對的生活公式。沒有任何先入為主的準則可以預見一個人一生中可能發生的一切。隨著我們的生活,我們成長,我們的信念也改變。它們必須改變。所以我認為我們應該在不斷的發現中生活。我們應該對這種對生活的更高意識的冒險持開放態度。我們應該將我們的整個存在押在我們探索和體驗的意願上。”——馬丁·布伯 (1878-1965)
什麼是美好的人生?縱觀人類歷史,許多哲學家、思想家和小說家都曾辯論和書寫過這個問題。在心理學領域,對美好人生的兩種主要概念化佔據主導地位:幸福的生活(通常被稱為“享樂主義的幸福感”),充滿穩定、快樂、享受和積極情緒,以及有意義的生活(通常被稱為“幸福感”),充滿目標、意義、美德、奉獻、服務和犧牲。但如果這些不是唯一的選擇呢?
近年來,一種長期被忽視的美好人生的版本受到了越來越多的研究關注:心理豐富的生活。心理豐富的生活充滿了複雜的心理投入;廣泛而深刻的情感;以及多樣、新穎、令人驚訝和有趣的體驗。有時這些體驗是令人愉悅的,有時是有意義的,有時既不令人愉悅也沒有意義。然而,它們很少是無聊或單調的。
支援科學新聞事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事業,方式是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今天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畢竟,幸福和有意義的生活都可能變得單調和重複。一個有穩定工作、已婚並有孩子的人可能對自己的生活感到總體滿意,並在其中找到許多有意義的方面,但仍然感到非常厭煩。而且,心理豐富的生活不一定涉及經濟上的富有。想想小說家赫爾曼·黑塞筆下的人物戈爾德蒙,他身無分文,卻追求著流浪者和自由自在的生活。
最近關於心理豐富性的研究發現,它與幸福和有意義的生活相關,但在某種程度上又有所不同。心理豐富性與好奇心、對體驗的開放性以及更強烈地體驗積極和消極情緒的相關性更強。但心理豐富的生活真的是人們想要的生活嗎?
在 2020 年的一項研究中,芝加哥大學的大石繁弘和他的同事提出,心理豐富性是人們認為美好生活的一個被忽視的方面,並著手評估世界各地的人們實際上有多麼渴望這樣的生活。研究人員詢問居住在九個不同國家的人們,他們在多大程度上重視心理豐富的生活、幸福的生活和有意義的生活。
他們發現,許多人自我描述的理想生活都包含心理豐富性。然而,當被迫選擇一種生活時,大多數人選擇了幸福的生活(範圍從 49.7% 到 69.9%)和有意義的生活(14.2% 到 38.5%)。即便如此,相當一部分人仍然偏愛心理豐富的生活,範圍從新加坡的 6.7% 到德國的 16.8%。
當間接衡量對心理豐富生活的渴望時,這些數字上升了。為了充分了解一個人希望自己的生活是什麼樣的,重要的是探索人們希望在生活中避免什麼。因此,大石和他的同事詢問人們一生中最後悔的事情,以及撤銷或逆轉這個令人後悔的生活事件是否會使他們的生活更幸福、更有意義或心理更豐富。
他們發現,約 28% 的美國人表示,撤銷令人後悔的事件會使他們的生活在心理上更加豐富。例如,一個人寫道,他們後悔“沒有上四年制大學獲得學位。我覺得我錯過了一些有趣的經歷。”在韓國,這個百分比甚至更高,35% 的參與者表示,與更幸福(27.6%)或更有意義(37.4%)相比,撤銷令人後悔的事件會使他們的生活在心理上更加豐富。
這些發現表明,儘管大多數人確實努力變得幸福,並在生活中擁有意義和目標,但相當一部分人僅僅滿足於過著心理豐富的生活。事實上,其他研究表明,對於很多人來說,體驗的強度比僅僅是體驗的“積極”或“消極”程度更重要。正如大石和他的同事總結的那樣,“我們相信,認真對待心理豐富的生活將加深、拓寬,是的,豐富我們對幸福感的理解。”
歸根結底,通往美好人生的道路並非只有一條可接受的道路。您必須找到最適合您的道路。
正如哲學家弗里德里希·尼采所說,“沒有人能為你建造橋樑,你,且只有你,必須跨越人生的河流。可能會有無數的小徑和橋樑,以及樂於載你過河的半神;但這隻能以典當和放棄你自己為代價。世界上只有一條路,沒有人能像你一樣走。它通向哪裡?別問,走吧!”
不過,尼采也指出,“如此深入地挖掘自己,粗暴而直接地深入自己存在的隧道,是一項痛苦而危險的事業。”
如果你深入挖掘自己存在的隧道,並意識到最適合你的道路是過上充滿豐富而複雜的想法、情感和體驗的生活(有時可能是消極的,但最終有利於成長),那麼我希望這項研究向你表明,這不一定是一條孤獨的道路。世界上有很多人渴望心理豐富的生活,甚至在日常生活中優先考慮新奇、多樣性、複雜性、強度、深度和驚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