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心理健康護理走向虛擬化

為什麼虛擬現實公司要在該國推出他們的心理健康護理專案?

虛擬現實可以加強中國正在苦苦掙扎的心理健康服務。

虛擬現實被譽為具有改變潛力,醫生如何診斷和治療多種精神疾病,而這場革命的前線可能正在中國形成。該國陷入困境的精神病學服務臭名昭著地不堪重負,這種情況表明其市場為創新敞開了大門——並且開發人員有機會超越傳統的護理模式,使中國成為大規模採用虛擬現實精神病學的早期採用者。

虛擬現實精神病學應用包括讓患者沉浸在看似真實的模擬環境中,讓他們的大腦(而不是身體)暴露在具有挑戰性的情境中,並幫助他們學習磨練自己的身體和情緒反應。例如,患有創傷後應激障礙的退伍軍人可以在治療師的辦公室安全地參觀伊拉克或阿富汗的虛擬版本,酒精成癮的患者可以坐在虛擬酒吧而不喝酒,而一個過於焦慮而不敢乘坐飛機的人可以“體驗”起飛和降落,同時保持穩穩地站在地面上。這種治療可以產生快速、顯著的效果:在一個案例中,一個患有嚴重恐高症的女性在接受了三個小時的虛擬現實暴露療法後,可以平靜地乘坐自動扶梯。

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員一直在測試這些技術,並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到2016年底,同行評審期刊已經發表了近300篇關於使用虛擬現實治療精神疾病的研究(儘管許多研究規模較小且質量參差不齊)。然後在今年三月,《JAMA精神病學》發表了研究人員所說的有史以來第一次關於恐高症(即恐高症)的無治療師虛擬現實幹預的隨機對照試驗。它發現該技術有效、經濟且受到患者的歡迎。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當今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心理健康危機

虛擬現實療法在許多市場都具有廣泛的吸引力,原因有很多,但中國提供了特別肥沃的土壤:估計有90% 的精神疾病患者從未尋求治療。

這個結果部分與訓練有素的專業人員短缺有關。世界衛生組織的資料  顯示,中國的精神科醫生集中度比全球平均水平低四倍,每10萬人中只有2.2人(美國為10.5人)。這種短缺正在該國造成公共衛生危機;馬薩諸塞大學醫學院精神病學副教授兼該大學中國心理健康專案主任範曉多表示,那裡的一些精神科醫生每天要看超過100名患者。當他觀察中國護理人員的工作時,他看到沒有隱私,而且每個患者的相處時間也很少。中國的精神科醫生甚至經常沒有時間開處方,而是依靠助手來做這件事,而醫生則繼續看下一個人。“在我親眼看到之前,我簡直不敢相信,”範說。“病房就像一個跳蚤市場——擠滿了人。”

治療率低的另一個原因是文化。雖然許多國家都存在類似的偏見,但研究表明,患有精神疾病的人在中國遭受了特別高的汙名化。範指出,即使有精神科服務,人們也常常因為害怕尷尬而不願尋求幫助。據瞭解,精神疾病患者的家人會藏匿起來他們的患病親屬多年——據報道,有時是在籠子裡或空房間裡——而不是尋求治療,他指出。

許多精神健康虛擬現實的支持者認為,它可以幫助解決護理人員短缺和汙名化的問題。由於該技術可以完全自動化,因此可以輕鬆擴充套件以滿足許多人的需求。而且許多人認為虛擬現實治療可以透過類似遊戲的介面在自己家中的隱私中進行,從而突破文化障礙。牛津大學臨床心理學教授丹尼爾·弗里曼研究虛擬現實治療精神健康問題,他說虛擬現實可能“在減少汙名化方面具有革命性”。

專注於心理健康的國際虛擬現實公司 Cognitive Leap 特別關注這個問題。該公司執行長傑克·陳表示,中國精神健康服務提供者的數量有限——再加上歷史上將一些精神病患者視為罪犯的做法——加劇了信任度低和汙名化程度高的局面。另一方面,技術享有更高的信任度。“虛擬現實系統被認為是高度科學的,並且零汙名化,”陳說。“這是一件非常愉快和有趣的事情。”

科技介入

儘管中國近幾十年來一直是技術創新的溫床,但醫療保健的改進卻滯後了。許多從事醫學工作的人薪水過低培訓不足缺乏聲望。患者仍然對漫長的等待高昂的費用冷漠的護理感到沮喪。在這個其他方面受到嚴格控制的國家,這種沮喪有時甚至會爆發成暴力:根據2014年的一項研究,在一年內,96%的醫院工作人員報告說受到患者或家屬的虐待。

這種普遍的不滿是另一個因素,使得醫療保健領域已經開始進行技術顛覆。據估計,中國擁有100多家專注於醫療應用的人工智慧公司。一些公司專注於精神病學治療:除了 Cognitive Leap 之外,Oxford VR上海英視數字科技有限公司上海擎科技等公司都在中國推出了心理健康專案,這些專案通常得到大學的支援。寬鬆的隱私規範和龐大的人口使得機器學習在醫療保健領域的發展特別適合該國。這一事實使一些專家認為,中國的人工智慧醫療技術在成熟度和採用方面將很快超過美國——如果尚未如此的話。

如果中國確實透過創新克服了其精神病護理短缺的問題,那麼這將與其在零售和金融等領域的行動相一致——在這些領域,它採用新技術的速度比其他許多國家更快。這種跨越式發展已成為中國人對數字化的熱情代名詞。例如,信用卡在很大程度上被消費者忽略了——儘管有些人確實使用塑膠,但許多人從主要使用現金支付轉向透過移動應用程式支付。

然而,儘管人們熱情高漲,但專家警告說,技術並非萬能藥。“虛擬現實只能是心理健康護理的一部分,而不是整個系統,”弗里曼說。即使是該技術的一些最強烈的支持者也警告說,仍然缺乏重要的安全和道德準則。範強調說,中國最終最需要的是對精神健康服務提供者進行更好的培訓和資格認證,以及對社群資源的更多投資。他擔心依賴科技企業家的隱私問題。“如果我們只是讓科技業務執行,它就會被濫用,”他說。“一家公司可能會賺很多錢,但它不會實現預期的影響。”

儘管如此,由於對服務的巨大需求以及對傳統護理的不信任,數字健康在中國蓬勃發展。特別是在精神病學領域,技術創新相對來說是一片空白——而虛擬現實有望填補其中很大一部分空白。如果確實如此,中國可能會在縮小治療差距方面取得重大進展。它甚至可能為其他心理健康護理系統短缺的國家(包括美國)提供一個典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