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外語思考,“犧牲一人拯救五人”可能更容易被接受

語言塑造我們的道德判斷

伊娃·霍夫曼的自傳中,她描述了自己從波蘭移民到美國後成為雙語和雙文化移民的經歷,她的大腦中兩種語言在競爭和指揮著。

“你該成為鋼琴家嗎?”這個問題用英語問。不,你不能。你做不到。

“你該成為鋼琴家嗎?”這個問題用波蘭語回應。是的,你必須。不惜一切代價。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關於當今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這些引言引人注目,因為我們通常認為語言傳遞的是資訊,而不是改變資訊。然而,在過去的十年裡,研究表明,問題的答案可能取決於問題的語言。例如,當隨機分配給中英雙語者用中文回答自尊問卷時,他們的得分表明自尊較低,而那些用英語回答同一問卷的人的得分較高。在這種情況下,文化差異似乎是原因。當用英語閱讀自尊問題時,雙文化受訪者會被提示採用美國式的自我提升偏見。

當用中文閱讀問題時,受訪者可能會借鑑中國傳統的謙虛美德。

研究還表明,問卷上的答案可能會受到問題是否以母語呈現的影響。芝加哥大學的博阿茲·凱薩和他的同事將此稱為“外語效應”。他們使用經濟決策的例子,包括心理學家稱之為損失厭惡的現象(請參閱此處的總結),發現雙語者在評估用外語撰寫的案例時,會做出稍微更理性的決定。

新的研究現在已將這些發現擴充套件到道德領域。阿爾伯特·科斯塔與凱薩合作,研究了涉及著名的“電車”難題的經典決策。一輛電車正在高速駛向五名工人,他們來不及躲避。您站在附近,靠近軌道的一個岔路口。您有時間扳動開關,將電車轉移到另一條軌道上,那裡只有一名工人。扳動開關,殺死一名工人,拯救另一條軌道上的五名工人,這樣做是否可以接受?

哲學家和心理學家長期以來一直在使用這個案例的變體來檢驗不同型別的道德推理,包括功利主義決策。功利主義認為,拯救更多的工人將帶來最大的利益;因此,為了拯救五個人而殺死一個人在道德上是可以接受的。大多數人(在一些研究中接近 70%)認為扳動開關是可以接受的。當約書亞·格林在人們進行腦部掃描時提出這個和類似的難題時,他發現前額葉皮層的執行功能區域是活躍的,這表明人們正在有意識地思考這個決定。

一個相關的難題需要採取“個人”行動殺死一個人,以拯救五個人。在“天橋”難題中,您站在火車軌道上的天橋上,電車正在高速駛向五名工人。您站在一個揹著沉重揹包的大個子男人旁邊。如果您將這個人從天橋上推到下面的軌道上,他會死,但他和他沉重的揹包會擋住電車,從而拯救五名工人。這個難題被稱為“個人的”,因為您面臨著透過自己的雙手殺死一個人來拯救五個人的選擇。相反,扳動開關的電車難題被標記為“非個人的”,因為您不需要直接殺死任何人。天橋難題的受訪者通常會報告厭惡感,例如對要求將某人推到軌道上送死的請求感到恐懼。將人作為達到目的的手段感覺是錯誤的,即使最終結果是拯救生命。通常,這些個人難題的可接受性評分遠低於 70%,在 12% 到 20% 之間。在格林的神經影像學研究中,大腦的情感區域,而不是前額葉皮層,是活躍的。

根據這些發現,我們可以想象用外語評估電車難題的結果。如果使用外語不像使用母語那樣強烈地涉及大腦的情感中心,那麼我們可以預期,當以外語呈現天橋(“個人的”)難題時,功利主義的反應會增加。這就是科斯塔、凱薩和同事們發現的。當使用母語閱讀和回答時,只有 20% 的受訪者表示,親自將某人從天橋上推下去以拯救五名工人是可以接受的。當以外語進行評估時,可接受率攀升至 33%。母語-外語配對包括西班牙語/英語(從美國招募)、韓語/英語(韓國)、英語/法語(法國)以及西班牙語/希伯來語和英語/希伯來語(均在以色列)。

在第二項研究中,科斯塔和他的同事直接比較了天橋(個人的,因此是情感的)難題和扳動開關(非個人的,因此情感較少)難題的反應。為了確保與特定語言相關的文化規範不起作用,他們比較了母語為西班牙語而外語為英語的受訪者,以及母語為英語而外語為西班牙語的受訪者。在母語與外語的每次比較中,與外語條件(44%)相比,母語功利主義反應的百分比(平均 18%)較低。然而,對於非個人的難題,沒有發現外語效應,“可接受”的反應在母語和外語條件下均佔受訪者的 71%。這表明外語效應特定於具有強烈情感成分的道德難題。

這項研究對於其對兩個研究領域的貢獻至關重要。第一個領域是測試雙語者報告說他們的第一語言感覺更情緒化的研究傳統。這些報告除了私人感受之外,是否還有其他含義?科斯塔等人的發現提出了一個問題,即母語與外語的道德推理在現實世界的情況下是否存在差異,而不僅僅是評估案例。第二個領域是決策。諸如卡尼曼的思考,快與慢之類的書,為情感與邏輯、直覺與審議之間的經典區別帶來了科學的視角。一個關鍵的問題是,語言如何發展,以至於母語顯然比外語更容易激發情感和直覺。

儘管科斯塔、凱薩和同事們在取樣各種母語/外語配對方面值得讚揚,但他們的發現沒有考慮一種文化解釋。使用母語可能會引起人們在思考群體內成員的感覺。相反,外語可能暗示該場景與陌生人、外國人或群體外成員相關。事實上,研究表明,改變電車難題的措辭,暗示軌道上的工人屬於不同的種族,會以複雜的方式改變反應模式。

該研究還提出了一個問題:在非外語的第二語言中進行推理會怎樣?在外國居住多年的旅居者通常會流利地使用該語言,並且最終可能在該語言中感受到與母語相同的熟練程度和情感投入。與兩種語言一起長大的移民的孩子——一種是在家裡與家人說的語言,另一種是在學校學習的語言——通常會成為平衡的雙語者。這些雙語者會像科斯塔等人研究的外語學習者一樣,在使用第二語言時表現出更少的情感和更多的功利主義推理嗎?儘管這些研究仍有待完成,但我打賭“不會”。我懷疑外語效應僅限於外語,並反映了外語學習所伴隨的情感減少。因此,對於平衡的雙語者,或那些在第二語言中具有豐富沉浸式體驗的人,我預測道德判斷的差異很小或沒有差異。

我做出這個預測是基於我自己的研究。平衡的雙語者通常報告說他們的兩種語言都感覺有情感。在一項針對西班牙語-英語雙語者的研究中,我記錄了雙語者在聽母語或第二語言中的情感短語時的皮膚電活動。對於在第二語言中沒有豐富沉浸式體驗的移民和旅居者,他們的第二語言的皮膚電導幅度減小了。另一方面,對於平衡的雙語者來說,皮膚電導幅度相似,我得出的結論是,當語言在情感背景下學習和使用時,語言會可靠地引發情感喚醒和情感的主觀體驗。在沉浸式環境中廣泛使用的第二語言在主觀上被體驗為情感性的,並會引發與情感喚醒主觀報告一致的自主反應。

由於《心智問題》的許多讀者是雙語或多語者,請讓我提出這個問題:您是否有過對情況的評估受到用於解釋該情況的語言影響的經歷?

您是專門研究神經科學、認知科學或心理學的科學家嗎?您是否讀過最近一篇您想撰寫的同行評審論文?請將建議傳送給“心靈事記”的編輯加雷斯·庫克 (Gareth Cook),一位普利策獎得主記者,也是紐約客網站的定期撰稿人。加雷斯也是《美國最佳資訊圖表》的系列編輯。您可以透過 garethideas AT gmail dot com 或 Twitter@garethideas聯絡他。

About Catherine L. Caldwell-Harris

Catherine Caldwell-Harris, associate professor at Boston University, directs the Psycholinguistics Laboratory in the Department of Psychological and Brain Sciences. She brings her cognitive science training to a range of interdisciplinary questions, including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immigration, using technology to facilitate language learning in autistic children, understanding humor in another language and why people believe or do not believe in God.

More by Catherine L. Caldwell-Harri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