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經許可轉載自 The Conversation,這是一個報道最新研究的線上出版物。
在美國近期發生暴力事件之後,許多人對線上交流的語氣和內容表示擔憂,包括對“暗網”的討論。儘管“暗網”這個詞聽起來很 sinister,但實際上並非只有一個“暗網”。這個術語在起源上相當技術性,並且經常被用來描述網際網路上一些鮮為人知的角落。正如我在我的新書《編織暗網:Freenet、Tor 和 I2P 上的合法性》中所討論的那樣,構成所謂“暗網”的線上服務自商業網際網路早期以來一直在發展——但由於它們的技術差異,公眾、政策制定者或媒體對它們並不十分了解。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能夠繼續存在。
因此,人們常常認為暗網是人們出售毒品或交換被盜資訊的地方——或者是一些罕見的網際網路區域,谷歌無法抓取。它既是,又不是,而且遠不止於此。
尋求匿名和隱私
簡而言之,暗網網站就像任何其他網站一樣,包含其所有者想要提供的任何資訊,並使用標準的網路技術構建,例如託管軟體、HTML 和 JavaScript。可以使用標準的網路瀏覽器(如 Firefox 或 Chrome)檢視暗網網站。不同之處在於,它們只能透過特殊的網路路由軟體訪問,該軟體旨在為網站訪問者和這些網站的釋出者提供匿名性。
暗網上的網站不以“.com”或“.org”或其他更常見的網址結尾;它們更常包含長串字母和數字,以“.onion”或“.i2p”結尾。這些訊號告訴諸如 Freenet、I2P 或 Tor 之類的軟體如何在保持使用者和主機身份隱私的同時找到暗網網站。
這些程式起源於二十年前。1999 年,愛爾蘭計算機科學家伊恩·克拉克 (Ian Clarke) 啟動了 Freenet,作為一個點對點系統,用於計算機以去中心化的方式(而不是透過主流網際網路更集中的結構)分發各種型別的資料。Freenet 的結構將檔案的建立者身份與其內容分離,這對於想要託管匿名網站的人們很有吸引力。
在 Freenet 啟動後不久,Tor 專案 和 隱形網際網路專案 開發了 他們自己獨特的方法 用於 匿名託管網站。
今天,更常用的網際網路擁有數十億個網站——但暗網非常小,最多隻有數萬個網站,至少根據 各種索引和搜尋引擎 (它們會抓取這三個網路)來看是這樣的。
一個更私密的網路
在三種匿名系統中,最常用的是 Tor – 它非常突出,以至於 Facebook、《紐約時報》和《華盛頓郵報》等主流網站都在 Tor 的網路上 執行其網站版本。顯然,這些網站並不尋求對其身份保密,但它們利用了 Tor 的匿名網路技術,以便使用者能夠在政府不知情的情況下私密且安全地連線。
此外,Tor 的系統設定為允許使用者不僅匿名瀏覽暗網網站,還可以匿名瀏覽常規網站。使用 Tor 私下訪問常規網際網路比 使用它瀏覽暗網 更常見。
“暗”瀏覽的道德層面
鑑於媒體對暗網的經常性聳人聽聞的報道,人們認為“暗”這個詞是一種道德評判是可以理解的。僱傭殺手、恐怖主義宣傳、兒童販運和剝削、槍支、毒品和被盜資訊市場聽起來確實很黑暗。
然而,人們在整個網際網路上以一定的規律性犯罪——包括試圖在 Craigslist 上僱傭殺手 和 使用 Venmo 支付毒品購買費用。恐怖主義宣傳是經常與暗網相關的活動之一,但 在常規網路上更為普遍。
僅用在那裡發生的壞事來定義暗網忽略了 創新的搜尋引擎 和 具有隱私意識的社交網路——以及重要的 政治異見人士的部落格。
甚至抱怨搜尋引擎沒有索引暗網資訊也忽略了一個關鍵現實,即搜尋引擎也永遠看不到常規網際網路的巨大範圍——例如電子郵件流量、線上遊戲活動、流媒體影片服務、公司內部或 Dropbox 等資料共享服務上共享的文件、付費牆後的學術和新聞文章、互動式資料庫,甚至社交媒體網站上的帖子。然而,最終,正如我在我的書中的一章中解釋的那樣,暗網實際上是可以搜尋的。
因此,正如我所建議的那樣,“暗網”中“暗”更準確的含義可以在短語“變暗”中找到——將通訊從清晰和公共的渠道轉移到加密或更私密的渠道中。
管理焦慮
將所有這些恐懼和道德評判都集中在暗網上,既有可能不必要地嚇唬人們關於線上安全的問題,也有可能錯誤地讓他們對線上安全感到放心。
例如,金融服務公司益百利 (Experian) 出售聲稱“監控暗網”的服務,以在客戶的個人資料被駭客入侵併在網上出售時提醒他們。然而,要註冊這項服務,客戶必須 向該公司提供各種個人資訊——包括他們的社會安全號碼和電子郵件地址——正是他們試圖保護的資料。他們不得不希望益百利不會像 其競爭對手 Equifax 那樣 被駭客入侵,從而洩露了 幾乎所有美國成年人的 個人資料。
假設線上犯罪是基於暗網的——或者暗網上唯一的活動是危險和非法的,這是不準確的。將暗網視為搜尋引擎無法觸及的內容也是不準確的。基於這些不正確的假設行事會鼓勵政府和公司想要監控和監管線上活動——並有可能為侵犯隱私的努力提供公眾支援。
本文最初發表於 The Conversation。閱讀 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