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第一次沒成功,再給寶寶看一次

看到研究人員堅持完成一項困難任務的嬰兒,自己也會更努力嘗試

開啟一罐醃黃瓜應該沒有那麼困難。當你忙著咕噥、皺眉、單腳跳,並把罐子抵在髖部,直到蓋子彈開時,一個年輕的大腦可能正在分析這一景象,並從中學習。

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觀察到成年人努力嘗試並最終成功完成某件事的嬰兒,在面對完全不同的任務時,更有可能表現出堅持不懈的精神。

之前的研究表明,嬰兒可以通過幾個例子來模仿動作和學習概念。週四發表在《科學》雜誌上的這項新研究發現,嬰兒還可以從成人的行為中推斷出價值觀——例如,什麼時候值得堅持嘗試。“嬰兒用來學習概念或關於世界的事物的推論機制,他們也可以用來學習和改變自己在世界上的行為,”麻省理工學院的認知科學家、該研究的資深作者勞拉·舒爾茨說。“我們沒有意識到嬰兒有多麼關注我們,並從我們的行為中得出推論。”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關於當今世界塑造我們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生、該研究的主要作者朱莉婭·倫納德招募了 262 名年齡在 13 到 18 個月之間的嬰兒,他們正在參觀波士頓兒童博物館。倫納德向嬰兒展示了三種情景之一。第一種情景涉及一些表演。倫納德假裝是一個“掙扎”的成年人,正在與兩個不同的玩具搏鬥:一個裡面裝著橡膠青蛙的番茄容器和一個連線著奶牛鑰匙鏈的登山扣。她使用能夠吸引孩子的語言,配合眼神交流和諸如“嗯,我怎麼把我的玩具從這裡拿出來呢?”之類的困惑短語,假裝努力與每個玩具搏鬥 30 秒,然後成功開啟容器並將鑰匙鏈從登山扣上取下。

然後,倫納德向每個受試者展示了一個不同的玩具——用賀曼音樂卡片內部的裝置手工製作而成——並秘密啟動了它,使用側面的一個隱藏按鈕向孩子展示它是可以工作的。但她設計的這個玩具很難弄清楚如何啟動它(儘管有幾個小天才做到了,並被排除在結果之外)。頂部是一個大的、無法使用的按鈕,對於嬰兒來說,這顯然是啟動玩具的方式。在播放了五秒鐘的“一閃一閃亮晶晶”之後,她把玩具遞給嬰兒並離開了房間。

在第二種情景中,她在開啟容器或拆下鑰匙鏈時幾乎沒有表現出任何努力。在 30 秒內,她迅速地用每個物體三次達到了她的目標。然後,她再次拿出音樂玩具,遞給嬰兒並離開了房間。在第三種變化中,她沒有表演任何東西,而是直接將玩具遞給孩子。

那些看到倫納德在達到開啟容器和將鑰匙鏈從登山扣上分離的目標之前努力了 30 秒的嬰兒,與那些看到她迅速達到目標或沒有看到她做任何事情的嬰兒相比,按下玩具按鈕的次數明顯更多——表現出堅持不懈。

這項研究不僅僅是演示模仿。“我們當然知道嬰兒可以觀察某人,並弄清楚他們想要做什麼,”哈佛大學的心理發展學家保羅·哈里斯說,他沒有參與這項研究。“但這遠遠超出了這一點,它表明嬰兒可以觀察某人,並衡量他們嘗試做某事的堅持程度,然後在他們自己面臨挑戰時效仿。”哈里斯和其他人長期以來一直在思考兒童如何獲得“思維模式”——例如重視堅持不懈或假設自己沒有能力做某事等——這些是帶入智力任務中的想法和概念。“這裡有一個證據表明,成年人可以透過模擬這種堅持不懈的行為,以一種相當直接的方式影響甚至幼兒,”他指出。

大多數關於思維模式的先前研究都集中在學齡兒童身上。對於馬里蘭大學帕克分校的心理發展學家盧卡斯·巴特勒來說,受試者的年輕年齡使這項研究最有趣,他也不是該研究的一部分。“事實上,[嬰兒] 可以僅僅透過觀察某人並將其內化來獲得這些資訊,這告訴我們,如果我們想培養有毅力的孩子——你可以稱之為‘堅韌’——我們應該儘早開始,並且我們應該考慮如何為我們自己應對挑戰的方式建模,”巴特勒說,他還在同一期的《科學》雜誌上發表了一篇觀點文章。

在重複相同的實驗並獲得類似結果後,倫納德想測試一個更真實的情況。當成年人在現實生活中掙扎時,他們更有可能專注於任務,而不是用線索來吸引孩子。倫納德第三次重複了實驗,在實驗中,她沒有與嬰兒進行眼神交流,也沒有用孩子友好的方式說話。她沒有用引人入勝的“嬰兒聲音”說“嗯,我怎麼把它從這裡拿出來呢?”,而是用普通的語氣對自己說。與最初的實驗一樣,嬰兒似乎仍然認為努力是有價值的——但是他們按下按鈕的堅持程度不如倫納德給出孩子友好的線索時那樣。“奇怪的是,為什麼[嬰兒]只是觀察這個人時,學習效果不如獲得互動線索時那麼強,”布達佩斯中歐大學的認知發展科學家吉奧吉·格格利說,他沒有參與這項研究。但是,“對我來說,最有趣的問題是:你能證明堅持是值得的嗎?這項研究表明,確實是可能的。”但是,他對得出重大結論持謹慎態度。“目前還不清楚是什麼因素在調節這種效應,”格格利說。研究人員表示,他們希望進一步探索哪些因素對嬰兒的影響最大——是說話、手勢、語氣還是其他因素。

在後續研究中,研究人員希望探討接觸堅持不懈的影響持續多長時間,尤其是在嬰兒長大並開始上學後,以及如果成人在努力嘗試後未能完成給定的任務,他們會如何反應。舒爾茨也有興趣瞭解這些結果是否在現實世界中——在嬰兒的家中——成立。她說,她“非常尊重父母,尤其是作為父母的一員,所以我不會根據實驗室研究來妄下育兒建議。”她補充說,她希望“這也許會稍微讓人放心,你不必讓一切看起來都那麼容易。”

Yasemin Saplakoglu is a staff writer at Live Science, covering health, neuroscience and biology. Her work has appeared in 大眾科學, Science and the San Jose Mercury News. She has a bachelor's degree in biomedical engineering from the University of Connecticut and a graduate certificate in science communication from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Cruz.

More by Yasemin Saplakoglu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