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受爭議的轉基因玉米研究面臨越來越多的審查

食品安全機構正在抨擊一項聲稱大鼠受試者癌症發病率增加的餵養研究

來自《自然》雜誌

關於轉基因(GM)玉米導致大鼠患嚴重疾病的說法引起的科學界批評風暴絲毫沒有減弱的跡象。

法國卡昂大學的分子生物學家吉爾-埃裡克·塞拉利尼(Gilles-Eric Séralini)正面臨巨大壓力,他需要報告其團隊研究背後的完整資料。該研究發現,用孟山都的抗草甘膦NK603玉米(玉米)餵養兩年後,大鼠比對照組長出更多的腫瘤並更早死亡(參見《自然》489, 484; 2012)。這項與巴黎基因工程研究與獨立資訊委員會(CRIIGEN)合作進行的研究還發現,當大鼠的飲用水中摻入草甘膦(與轉基因玉米一起使用的除草劑)時,也會長出腫瘤。這些發現在歐洲產生了巨大的公眾影響,增強了那些更廣泛反對轉基因食品的人的力量,並導致一些政治家呼籲加強對玉米的監管或徹底禁止。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關於當今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上週,義大利帕爾馬的歐洲食品安全域性(EFSA)和德國柏林的聯邦風險評估研究所(BfR)都發布了初步評估,抨擊了這篇論文,直截了當地斷言其結論沒有得到所提供資料的支援。“該研究的設計、報告和分析,正如論文中所概述的那樣,是不充分的,”歐洲食品安全域性在一份新聞稿中說,並補充說,該論文“科學質量不足,不能被視為風險評估的有效依據”。

來自兩篇評論的最大批評是,塞拉利尼和他的團隊在他們的治療組中每種性別只使用了十隻大鼠。這與以前大多數轉基因食品毒性測試中每組使用的大鼠數量相似,包括密蘇里州孟山都公司自己對 NK603 玉米的測試。此類監管測試對大鼠進行 90 天的監測,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指南指出,在此期間,每組每種性別使用十隻大鼠是足夠的,因為這些大鼠相對年輕。但塞拉利尼的研究超過了兩年——幾乎是大鼠的壽命——對於這種持續時間的測試,經合組織建議,化學毒性研究中每組每種性別至少 20 只大鼠,致癌性研究中至少 50 只大鼠。

此外,該研究使用了 Sprague-Dawley 大鼠,兩篇評論都指出這種大鼠容易長出自然腫瘤。哈蘭實驗室(Harlan Laboratories)向《自然》提供的資料表明,該研究中提供的大鼠中,只有三分之一的雄性和不到一半的雌性活到 104 周。相比之下,它的漢威斯塔大鼠在 104 周時的存活率高於 70%,並且腫瘤較少。經合組織指南規定,對於為期兩年的實驗,大鼠在 104 周時應至少有 50% 的存活率。如果它們沒有,則每個治療組應包括更多的動物——每種性別 65 只或更多。

“考慮到動物數量少以及 Sprague-Dawley 大鼠自發腫瘤的發生,腫瘤發病率方面的發現很可能歸因於偶然性,”歐洲食品安全域性的報告總結道。為了回應歐洲食品安全域性的評估,歐洲生物技術聯合會(位於西班牙巴塞羅那的傘形機構,代表歐洲各地的生物技術研究人員、機構和公司)呼籲撤回該研究,稱其出版是“同行評審系統失敗的危險案例”。

塞拉利尼認為,該研究中的一系列觀察結果加強了他關於腫瘤發病率和死亡率的主張。“當然,這應該由其他人複製,但我們相信這些結果,”他說。他同意更多的大鼠會提高他研究的統計能力,但他說他並沒有設計實驗來顯示腫瘤發病率的差異,因為他沒有預期會發現任何差異——之前對轉基因食品的測試都沒有暗示有癌症風險。

然而,塞拉利尼透過上個月開始的精心策劃的媒體攻勢,將癌症結果宣傳為該研究的主要發現,其中包括髮行一本關於這項工作的書和一部電影。只有一小部分記者(不包括《自然》)被允許查閱被禁運的論文,並且每位作家都被要求籤署一份非常不尋常的保密協議(《自然》已看到),該協議阻止他們在禁運到期之前與其他科學家討論該論文。

記者經常收到被禁運的期刊文章,通常的做法是在論文發表前徵求獨立的評估。然而,這篇論文的協議不允許任何披露,並威脅對不遵守協議的行為處以嚴厲的處罰:“如果過早披露質疑該研究的釋出,則將被視為對該研究數百萬歐元的成本進行退款的損害賠償。”

上週,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CNRS)的道德委員會採取了一項特殊舉動,譴責這種公關攻勢不適合高質量和客觀的科學辯論,並提醒研究人員在處理有爭議的話題時需要向公眾負責任地報告結果。

與此同時,塞拉利尼表示,在歐洲食品安全域性公開其 2003 年批准 NK603 玉米用於人類消費和動物飼料的所有資料之前,他不會向歐洲食品安全域性和德國聯邦風險評估研究所提供任何資料。他還批評了歐洲食品安全域性和他研究的大多數其他批評者,他們涉嫌存在利益衝突,聲稱他“正在被偽裝成科學界的遊說團體以極其不誠實的方式攻擊”。

發表他研究的期刊《食品和化學毒理學》上週在一份宣告中表示,“歡迎任何和所有對本文有疑問和顧慮的‘致編輯的信’”。

本文經《自然》雜誌許可轉載。這篇文章最初發表於 2012 年 10 月 10 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