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毒炒作可能削弱良好醫學

哥倫比亞大學研究人員在一項評論中斷言,誇大冰毒的危害可能阻礙藥物濫用者的治療

1936年的電影《大麻狂熱》因其對大麻罪惡的誇張描述而發展出了一批狂熱追隨者。吸食大麻並去午夜場觀看電影成為了許多大學生的儀式。

人們認識到,正如電影中的一個角色那樣,大麻並非通往刑事瘋人院的直接途徑,這為深夜觀影者增添了笑料。近年來,認知與現實之間的偏差已成為其他娛樂性藥物的一個問題。

上個月,四位來自哥倫比亞大學的科學家發表了一項關於甲基苯丙胺使用情況的先前研究分析,該分析質疑了該藥物對大腦功能的一些所謂破壞性影響。《神經精神藥理學》雜誌上的評論發現,該藥物的短期效應實際上可以提高注意力,以及視覺和空間感知等。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方式是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今天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此外,長期使用者——那些預計受害最深的人——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沒有受到損害。研究人員發現,他們在腦部成像和心理測試中“少數指標”上經歷了大腦和認知變化。報告指出,“認知功能絕大多數落在正常範圍內”,同時補充說,研究人員先前對冰毒有害影響的假設“應重新評估,以記錄該藥物引起的認知效應的實際模式。”

研究人員在承認濫用可能性的同時強調,對科學證據的誤讀可能會錯誤地汙名化藥物濫用者,並導致誤導性的政策制定。例如,一項研究斷言,冰毒濫用者可能認知受損過於嚴重,無法從認知行為療法等康復治療中獲益。研究人員指出,“這項評論的發現表明,這種擔憂是沒有根據的。”

在泰國,為了阻止冰毒的使用,已經到了禁止所有苯丙胺的地步,苯丙胺是一類用於治療 ADHD 和其他疾病的藥物。“我的主要目標實際上是確保我們在政治之前在科學上是嚴謹的,”哥倫比亞大學的藥物濫用研究員卡爾·哈特說,他是《神經精神藥理學》論文的主要作者。“我認為,對於冰毒,我們已經變得政治化了。”(《神經精神藥理學》是自然出版集團的一部分,該集團也包括《大眾科學》。)

文章斷言,圍繞冰毒的一些誤解超出了關於精神功能的發現。藥物教育宣傳活動經常釋出“冰毒口”的照片,即使用者因缺乏唾液而導致的嚴重蛀牙。但是口乾是其他藥物常見的狀況,例如處方抗抑鬱藥 Cymbalta 和 ADHD 藥物 Adderall。

哈特說,他被迫進行這項研究是因為對快克可卡因危害證據的歪曲。在 1980 年代和 1990 年代的快克可卡因流行期間,關於母親使用該藥物的兒童遭受持久產前損害的說法被證明是言過其實的:對大腦發育和行為的長期影響相當小,兒童有時會受到排斥或接受被錯誤地歸因於該藥物影響的醫療診斷。

哈特及其同事的評論引起了美國國家藥物濫用研究所所長諾拉·沃爾科夫的強烈反駁,她的一些研究在《神經精神藥理學》論文中受到了批評。“由於這個問題具有深遠的公共衛生影響,因此至關重要的是不要忘記我們對冰毒引起的神經病理學所瞭解的情況,這已經非常令人擔憂,”她說。沃爾科夫指出,冰毒的血管效應可能導致中風和出血。她指出,該藥物還被證明會在腦組織中產生炎症、萎縮和結構變化。“同樣令人擔憂的是最近一份報告,該報告顯示,與一般人群相比,有甲基苯丙胺濫用史的個體中帕金森病的發病率增加,”她說,並補充說冰毒濫用可能“對人腦具有神經毒性”。

哈特回應說,他和他的同事們仔細考慮了所有科學文獻,包括動物研究。他指出,許多用於推斷人類可能產生有害認知影響的動物研究從一開始就施用了大量的甲基苯丙胺,這種方案與非法藥物使用者逐步增加劑量的情況不同,後者避免了這些後果。文章強調,嚴重的醫療後果,如偏執狂和導致中風的高血壓,是罕見的,並且僅由持續攝入非常大的劑量引起。

冰毒持續的不良聲譽意味著醫用大麻藥房不會很快將其產品擴充套件到包括安非他命。儘管如此,這個想法並不像看起來那麼荒謬。

一篇在 2008 年 12 月發表在《自然》雜誌上,被廣泛引用的評論——一篇由神經科學家和倫理學家合著的文章——提出瞭如果“認知增強”藥物被證明是安全的,普通大眾可以常規使用的前景。

市場上已經存在的一些最接近認知增強劑定義的藥物包括 Adderall(右旋安非他命和安非他命)和利他林(哌甲酯),它們是甲基苯丙胺的近親化學表親。事實上,利他林和 Adderall 已經發展出作為商界高管小助手的聲譽,並在《自然》雜誌的評論中被引用。

哈特和他的同事們從未建議甲基苯丙胺可以作為應對即將到來的工作截止日期的提神劑。然而,他們的評論考察了 10 多項研究,這些研究發現短期使用冰毒實際上可以改善多項認知指標,這正是《自然》雜誌文章的作者在考慮增強的優點時所呼籲的那種證據。


關於二戰期間士兵廣泛使用的甲基苯丙胺的爭論,揭示了社會對可能具有成癮性但也可用作效能增強劑的化合物的矛盾關係。這種愛恨交織的關係可能會持續到無限期的未來。

 

 

Gary Stix, senior editor of mind and brain topics at 大眾科學, edits and reports on emerging advances that have propelled brain science to the forefront of the biological sciences. Stix has edited or written cover stories, feature articles and news on diverse topics, ranging from what happens in the brain when a person is immersed in thought to the impact of brain implant technology that alleviates mood disorders such as depression. Before taking over the neuroscience beat, Stix, as 大眾科學's special projects editor, was responsible for the magazine's annual single-topic special issues, conceiving of and producing issues on Albert Einstein, Charles Darwin, climate change and nanotechnology. One special issue he oversaw on the topic of time in all of its manifestations won a National Magazine Award. With his wife Miriam Lacob, Stix is co-author of a technology primer called Who Gives a Gigabyte? A Survival Guide for the Technologically Perplexed.

More by Gary Stix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