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更斯號資料揭開泰坦星的面紗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業: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發現和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經過近七年的旅程,並穿過土星最大衛星泰坦星的朦朧大氣層後,惠更斯號探測器發回了大量資料,以及有史以來第一批泰坦星的近距離照片。影像顯示,這顆衛星寒冷的表面紋理類似於潮溼的沙子或粘土,帶有一層薄薄的硬殼,由凍結的水和碳氫化合物組成。

惠更斯探測器於12月24日從卡西尼號飛船釋放,於1月14日進入泰坦星大氣層,並在2小時32分鐘後安全著陸。“這次著陸比我們想象的要顛簸,”惠更斯號上“下降成像儀/光譜輻射計”的主要研究員馬丁·托馬斯科評論道。探測器在泰坦星的泥土中著陸,此前它的降落傘在上層大氣中將其速度減慢至每秒 50 米,傾斜角度在 10 到 20 度之間。在穿出大約在地表以上 30 公里處的霧霾後,探測器自行扶正,傾斜角度僅為 3 度,速度減慢至每秒 5 米左右。上面的圖片是由 30 張影像合成的,這些影像共同覆蓋了 30 公里寬的區域,是在探測器接近地表時,在 13 到 8 公里高度之間拍攝的。該團隊仍在分析資料以確定惠更斯號的確切路徑,儘管他們已經縮小了可能性範圍。他們預計將重建軌跡,誤差在 1 公里以內。

惠更斯號在泰坦星上的最初幾個小時內發回了超過 474 兆位元的資料,包括 350 張影像。從大氣層採集的樣本表明,這顆衛星的平流層中甲烷和氮氣均勻混合,並且隨著探測器接近地表,甲烷的含量增加。衛星表面的照片顯示,那裡的景觀可能已被侵蝕雕琢,具有河道和海岸線特徵,這表明液態甲烷和乙烷的海洋可能持續存在。預計本週晚些時候將釋出從惠更斯號接收到的資料的更多詳細資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