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它們夜間節能降溫期間,蜂鳥可能會策略性地調整其體溫降低的程度。這些微小的能量之源在棲息時體溫最多可降低 37 攝氏度,進入一種類似冬眠的狀態,稱為深度蟄伏。康奈爾大學生態學家、關於這一現象的新研究的主要作者 Anusha Shankar 說,這種狀態每小時可以節省個體 60% 到 90% 的能量。
儘管深度蟄伏對於這些飛行迅速的鳥類的生活方式至關重要,但它也伴隨著權衡。例如,處於蟄伏狀態的鳥類會變得僵硬,無法對威脅做出反應。“它們實際上處於昏迷狀態,”新墨西哥大學鳥類學家 Christopher Witt 說,他沒有參與這項研究。
現在,正如在《實驗生物學雜誌》中詳述的那樣,Shankar 的團隊表明,一些蜂鳥也會在溫度適中的淺蟄伏狀態中降溫,這表明它們對身體恆溫器的控制比以前認為的更強。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報道關於發現和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Shankar 說,儘管對蜂鳥蟄伏的研究已經進行了 70 年,但這種能力一直未被注意到。但過去的研究通常在實驗室條件下檢查蟄伏狀態;Shankar 當時在石溪大學工作,她和她的同事在亞利桑那州東南部的自然環境中研究了野生蜂鳥。
科學家們在夜幕降臨前捕捉了蜂鳥,並將它們放置在室外結構中。隨著每個夜晚的展開,研究小組使用紅外攝像機觀察這些動物,並記錄鳥類眼睛周圍的溫度,因為羽毛對這些測量的干擾較小。研究的三種蜂鳥有 5% 到 35% 的夜晚時間處於淺蟄伏狀態。其餘時間則處於正常體溫、深度蟄伏或狀態轉換之間,鳥與鳥之間存在差異。Witt 說,這是首次對蜂鳥的淺蟄伏進行科學記錄,“但這顯然是它們體溫調節策略的一部分。”
Shankar 說,淺蟄伏可能有助於蜂鳥獲得更多睡眠的恢復性益處,同時避免深度蟄伏的一些潛在危險——包括在其他動物身上觀察到的免疫功能下降。“而且它引出了許多其他問題”,她和其他人正開始研究這些問題,例如是什麼驅動了蟄伏狀態的變化,以及鳥類如何完成這些劇烈的溫度變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