猿猴的慰藉:像人類一樣,黑猩猩安慰受攻擊的受害者

人類不是唯一有同情心的物種。我們最親近的親戚也表現出同情心,並且像我們一樣,更傾向於安慰親屬和那些在社交上與他們親近的個體。

根據迄今為止可能規模最大的動物慰藉研究,黑猩猩安慰受困同伴的方式可能與人類非常相似。在我們最親近的現存親戚身上的新發現可能有助於揭示人類同情心的根源。

幾十年來,人類兒童身上自發地透過擁抱、拍背或其他友好的身體接觸來安慰受困者,一直被研究作為對他人的同情關懷的標誌。這種表現性的同情心通常被認為是將人類與其他動物區分開來的重要部分。

為了更好地理解同情心在我們人類譜系中是如何演變的,埃默裡大學的動物行為學家特蕾莎·羅梅羅和她的同事研究了大約30只被安置在耶基斯國家靈長類動物研究中心戶外的黑猩猩。在八年的時間裡,他們記錄了未受牽連的旁觀者向最近的攻擊受害者提供安慰的案例。羅梅羅說:“雖然大多數關於動物慰藉的研究通常涉及調查幾百起衝突及其後果,但我們的研究是基於對大約 3,000 起案例的分析。”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事業: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有影響力的故事。


羅梅羅解釋說,雖然關於黑猩猩同情心的軼事很多,但迄今為止,經驗證據非常有限。她和她的同事收集的大量資料幫助他們透過觀察何時以梳理毛髮、擁抱、輕柔的觸控和親吻的形式提供安慰來發現各種趨勢。例如,總體而言,雌性比雄性更傾向於安慰。

同情心的根源
義大利比薩大學的靈長類動物學家和社會生物學家伊麗莎貝塔·帕拉吉說:“這些結果與在人類身上獲得的結果一致,她沒有參與這項研究。“這是一種適應性行為,可能基於母親和她的嬰兒在生命早期階段之間強烈的感情聯絡。理解、預見並及時回應嬰兒需求的能力對於母親的健康至關重要,因此雌性的同情行為可能受到自然選擇的青睞。”

此外,在等級最高的雄性中也觀察到了類似的模式,他們經常提供安慰。研究人員說,這可能反映了這些雄性在黑猩猩生活中一般的安撫功能。社會角色對安慰的另一個影響是:低等級的黑猩猩接受安慰的頻率大約是高等級受害者的一半。

與人類類似,黑猩猩更傾向於安慰親屬和那些在社交上與他們親近的個體,而不是其他人——大約是後者的兩到三倍——而且他們對過去安慰過自己的人更加支援。此外,當攻擊者忽視受害者且他們之間沒有發生和解時,安慰行為的發生率大約高出 50%。研究人員認為,這意味著提供安慰的旁觀者對被忽視的受害者對安慰的需求很敏感。

許多哺乳動物可能都能夠進行基本形式的同情。羅梅羅說,這項研究的重點不在於我們最親近的現存親戚是否表現出同情心,“而在於黑猩猩可能達到的同情心水平”。

人與動物的聯絡
羅梅羅指出,在黑猩猩身上觀察到的安慰行為超越了僅僅是基本的同情——如果猿類只是理解別人的感受,人們會期望它們“自私地尋求減輕自己的痛苦,可能會避開受害者。”相反,受困的黑猩猩似乎體驗到源於同情心的關切,從而引導它們去尋找和幫助他人。羅梅羅說:“黑猩猩安慰行為的潛在機制可能與人類相似。” 她和她的同事米格爾·卡斯特利亞諾斯和弗朗斯·德瓦爾於 6 月 14 日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線上詳細介紹了他們的發現。

帕拉吉說:“這種研究突出了人類與動物之間的連續性,不僅從形態學、解剖學和生理學的角度來看是這樣,而且從心理學和情感的角度來看也是如此。“人類的心靈,就像身體一樣,是在與其他動物的連續性中進化而來的。”

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的發育心理學家卡羅琳·贊恩-韋克斯勒說,將這種安慰稱為同情關懷的一個挑戰是,研究人員測量的是行為,而不是情感本身,她沒有參與這項研究。她指出,未來的工作還可以調查黑猩猩的發聲甚至面部表情,以幫助克服這個問題。贊恩-韋克斯勒補充說:“我曾親自參觀過耶基斯中心,我毫不懷疑研究人員詳細描述的這些行為與我們在人類兒童身上看到的最初形式的安慰行為是平行的。”

帕拉吉說:“未來的研究還可以調查人類更遠的親戚。“迄今為止,沒有證據表明猴子身上存在安慰行為,但我們正在研究一種有趣的[猴子]物種,即獅尾狒,其中雌性之間的聯絡非常緊密。初步資料表明,真正的安慰行為可能存在於該物種中,如果資料得到證實,將是在理解安慰機制及其基礎認知框架方面又一個重要的步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