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變得更加肉食性

研究揭示全球轉向以動物為主的飲食——對環境來說是不祥之兆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一項關於全球食物消費的綜合研究表明,中國和印度快速增長的經濟正在推動全球肉類消費量的增加,抵消了其他地區的下降。

今天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的這項研究,詳細考察了人們的飲食,以及國家與國家之間的趨勢。 這也是研究人員首次計算出人類的營養級,這是生態學中用於確定物種在食物鏈中位置的指標。

該指標將植物和藻類(它們自己製造食物)置於營養級 1。 食用植物的兔子佔據 2 級。 食用食草動物的狐狸位於營養級 3。 食用其他魚類的鱈魚佔據 4 級。 北極熊和虎鯨幾乎沒有或沒有捕食者,並且津津有味地吃掉其他哺乳動物,佔據最高位置——高達 5.5 級。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


這項研究由法國塞特海洋開發研究所的漁業科學家西爾萬·邦諾莫領導,估計 2009 年全球人類營養級中位數為 2.21,這使我們在全球食物網中與其他雜食動物(如豬和鳳尾魚)處於同一水平。 邦諾莫說:“我們更接近食草動物而不是食肉動物。” “這改變了我們作為頂級掠食者的先入之見。”

向上移動
該研究還考察了飲食模式隨時間的變化情況。 研究人員使用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 (FAO) 彙編的關於 102 種食物(從動物脂肪到山藥)的資料,計算了 1961 年至 2009 年每年 176 個國家的人類營養級。

在全球範圍內,從 1961 年到 2009 年,人類營養級增加了 3%,這主要是由印度和中國肉類消費量增加推動的。
圖片:Bonhommeau, S. 等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50 多年來,脂肪和肉類消費量的增加使我們在食物網中進一步向上移動,在此期間,全球人類營養級中位數增加了 3%——或約 0.06。

維也納阿爾卑斯-亞得里亞大學的環境科學家托馬斯·卡斯特納(Thomas Kastner)說:“這看起來像是一個很小的差異,但當您考慮它是如何計算出來的時,它就很大了。” 他沒有參與這項研究。 生物體營養級的計算方法是將飲食中食物的營養級與其消費比例相加。 卡斯特納說:“變化 0.1 意味著您正在吃更多肉或動物性食物。”

區域差異
但變化並非在全球範圍內統一。 像中國和印度這樣的國家,數億人擺脫了貧困——通常也擺脫了幾乎只有大米的飲食——它們的營養級顯著提高。 然而,像冰島、蒙古和茅利塔尼亞這樣的地方,傳統飲食主要以肉類、魚類或乳製品為主,它們的營養級隨著日常飲食的多樣化而下降。

計算人類營養級揭示了我們在生態系統中的位置,可以幫助科學家瞭解人類對能源消耗和資源強度的影響。 從碳排放到用水量等各方面來看,生產肉類對環境的影響通常比生產植物性食物大許多倍(以卡路里為單位)。 此外,糧農組織 2006 年的一項研究發現,畜牧業直接或間接造成了全球 18% 的溫室氣體排放——比所有交通方式加起來還要多。 邦諾莫說:“如果我們都提高我們的營養級,我們將開始對生態系統產生更大的影響。”

本文經《自然》雜誌許可轉載。 該文章於 2013 年 12 月 2 日首次發表

First published in 1869, Nature is the world's leading multidisciplinary science journal. Nature publishes the finest peer-reviewed research that drives ground-breaking discovery, and is read by thought-leaders and decision-makers around the world.

More by Nature magazin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