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故的著名英國演員克里斯托弗·李追溯了他的祖先,可直接追溯到查理曼大帝。2010年,李發行了一張交響金屬專輯,向第一位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致敬——但他的熱情可能有點過頭了。正如遺傳學家亞當·盧瑟福所說,“實際上每個”有歐洲血統的人都是查理曼大帝的直系後裔。
人類的族譜比我們傾向於認為的更加相互關聯。“我們在文化上受到束縛,心理上受到制約,不去從非常廣泛的角度思考祖先,”盧瑟福說。家譜學家一次只能關注族譜的一個分支,這很容易讓人忘記我們每個人有多少祖先。
想象一下,當你追溯你的族譜時,計算你所有的祖先。在現在之前的第n代,你的族譜有 2n 個位置:父母兩個,祖父母四個,曾祖父母八個,依此類推。位置的數量呈指數增長。到第33代——大約800到1000年前——你將有超過80億個位置。這比今天活著的人數還多,而且肯定比一千年前的世界人口要多得多。
支援科學新聞事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事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這個看似矛盾的現象有一個簡單的解決方案:“你的族譜分支不會持續分叉,”盧瑟福說。相反,“它們開始彼此迴圈往復。”因此,你的許多祖先佔據了你族譜中的多個位置。例如,“你的曾曾曾曾曾祖母也可能是你的曾曾曾曾姑姑,”他解釋說。
盧瑟福說,人類“非常近親繁殖”的後果是,我們彼此之間的血緣關係比我們的直覺所認為的要密切得多。例如,以今天地球上每個人都出自的最後一個人為例。2004年,當時在麻省理工學院的道格拉斯·羅德領導的一組統計學家的數學建模和計算機模擬表明,我們最近的共同祖先可能生活在不早於公元前1400年,最早可能在公元55年。在埃及王后納芙蒂蒂的時代,我們所有人的祖先可能在世界的某個地方活著。
再往前追溯一點,你就到了一個日期,屆時我們的族譜不僅共享一個共同祖先,而且共享每個共同祖先。在這個被稱為基因同源點的日期,現在地球上任何兩個人的族譜,無論他們看起來多麼疏遠,都可以追溯到同一組個體。“如果你在基因同源點時期活著,那麼你要麼是今天所有活著的人的祖先,要麼是今天沒有人活著的祖先,”盧瑟福說。人類至少在12萬年前離開非洲並開始分散到世界各地,但基因同源點發生的時間要晚得多——根據羅德的計算,大約在公元前5300年至公元前2200年之間。
乍一看,這些日期似乎太近了,無法解釋南美洲和其他地方長期與世隔絕的土著社群。但“基因資訊在世代時間內迅速傳播,”盧瑟福解釋說。從1492年開始,“你開始看到歐洲基因向各個方向流動,直到我們估計今天南美洲沒有人沒有歐洲血統。”
事實上,甚至比全球基因同源點更近的是最近有歐洲血統的人的基因同源點。研究人員使用基因組資料將後一個日期定在公元1000年左右。因此,克里斯托弗·李的皇室血統並不例外:因為查理曼大帝生活在同源點之前並且有活著的後代,所以每個有歐洲血統的人都是他的直系後裔。與此類似,幾乎每個有猶太血統的人,無論是德系猶太人還是西班牙系猶太人,都有祖先在1492年開始被驅逐出西班牙。“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小世界的例子,但著眼於過去,”西班牙國家生物技術中心的理論進化生物學家蘇珊娜·曼魯比亞說。
然而,並非每個有歐洲血統的人都攜帶著查理曼大帝遺傳下來的基因。也不是每個猶太人都攜帶著被驅逐出西班牙的西班牙系祖先的基因。人們的家譜關係比基因關係更密切,這有一個簡單的數學原因:一個給定的基因只由一位父母而不是父母雙方傳給孩子。在一個簡單的統計模型中,曼魯比亞和她的同事表明,將兩個隨機的當代個體與一個共同的家譜祖先分隔開的平均世代數取決於相關人口規模的對數。對於龐大的人口,這個數字遠小於人口規模本身,因為個體之間可能的家譜聯絡的數量隨著每個前代而翻倍。相比之下,將兩個隨機的當代個體與一個共同的基因祖先分隔開的平均世代數與人口規模成線性比例關係,因為每個基因只能透過一個人的族譜線索追溯。儘管曼魯比亞的模型不切實際地假設人口規模不隨時間變化,但她說,結果仍然適用於現實世界。
由於每一代基因的隨機重組,你的一些祖先對你的基因組貢獻不成比例,而另一些祖先則完全沒有貢獻。根據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遺傳學家格雷厄姆·庫普的計算,你攜帶的基因來自11代之前的祖先中不到一半的人。儘管如此,今天人類種群中存在的所有基因都可以追溯到基因同源點時期活著的人。“如果你對你的祖先為現在貢獻了什麼感興趣,你必須看看與你共存的所有人的種群,”曼魯比亞說。“他們所有人都在攜帶你祖先的基因,因為我們共享[相同的]祖先。”
由於基因同源點發生的時間如此之近,盧瑟福說,“就種族而言,它絕對、明確地駁斥了血統純潔性的概念。”沒有人擁有僅來自一個種族背景或世界區域的祖先。你與全球的家譜聯絡意味著不久前你的祖先參與了世界歷史上的每一件事。
所以下次你聽到有人聲稱自己是皇室後裔時,請振作起來:你也是。“從某種意義上說,你非常特別,也非常普通,”曼魯比亞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