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與技術:從重塑石頭到重塑我們的世界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許多動物會使用現有的物體來執行某些任務。例如,海鷗會將軟體動物扔到岩石上以開啟零食。鴉科動物揮舞樹枝來製作捕捉昆蟲的鉤子。猿類用棍子探測白蟻丘。但是,人類將工具的使用提升到了其他生物無法比擬的水平。技術創新如此廣泛,以至於牛津大學的邁克爾·哈斯拉姆 (Michael Haslam) 說:“這就像我們身體的延伸。”

在本期封面故事“技術的新起源”中,資深專題編輯凱特·王 (Kate Wong) 調查了技術出人意料的古老起源。最近,石溪大學的索尼婭·哈曼德 (Sonia Harmand) 和她的丈夫傑森·劉易斯 (Jason Lewis) 在肯亞的一個名為洛梅克維 3 (Lomekwi 3) 的遺址發現了 330 萬年前的工具。這些工具的古老年代——早於我們自己的物種Homo(人屬)製造工具的年代——迫使研究人員重新思考他們自認為對技術起源的認知,以及將工具融入我們的生存如何反過來塑造了人類的家譜。

外星技術是否可能是導致距離地球 1000 多光年的博亞吉安之星(也稱為 KIC 8462852)神秘變暗的原因?金伯利·卡地亞 (Kimberly Cartier) 和傑森·T·賴特 (Jason T. Wright) 在他們的專題文章“來自另一顆恆星的奇怪訊息”中寫道,可能不是。儘管如此,這兩位天文學家仍然認為很難用自然現象來解釋這種戲劇性的、零星的變暗現象。理論家們提出了奇異的可能解釋,其中包括彗星群或黑洞。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引人入勝的可能性,那就是先進的宇宙文明。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能夠擁有未來。


當然,技術也有其缺點。數千項研究表明,包括化石燃料燃燒在內的人類活動已導致全球氣候變化。但情況會有多糟糕?這是一個至少部分取決於一些主要排放國行動的問題。

在“全球變暖的未知因素”一文中,外交關係委員會研究員兼能源安全與氣候變化專案代理主任瓦倫·西瓦拉姆 (Varun Sivaram) 考察了我們氣候未來的一個未知因素國家:印度。隨著印度人口和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印度可能會阻止世界將全球變暖限制在期望的水平內——或者它可能有助於創造更美好的未來。印度已經是僅次於中國和美國的第三大排放國,但如果不採取強有力措施,到本世紀中葉可能會成為最大的排放國。印度能否實現低碳轉型?來自其他國家的技術和財政支援將至關重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