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稱:人類獨自滅絕了袋狼

一項新的數學模型推翻了關於未知疾病流行導致這種肉食性有袋動物滅絕的說法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一項新的研究表明,人類獨自對20世紀袋狼的滅絕負責,該研究推翻了疾病也導致這種肉食性有袋動物滅絕的說法。

袋狼的正式名稱為Thylacines,袋狼(Thylacinus cynocephalus)看起來有點像條紋郊狼,在1803年歐洲人定居之前,它們分佈在澳大利亞的塔斯馬尼亞島的大部分地區。

從19世紀末開始,塔斯馬尼亞政府為袋狼的屍體支付賞金,因為人們認為這些動物會捕食農民的綿羊和家禽。(然而,最近的一項研究表明,這種食肉動物的下顎非常虛弱,它們可能無法捕獲任何比負鼠更大的動物。)人類最終在20世紀初將袋狼獵殺至滅絕;最後已知的個體於1936年死於塔斯馬尼亞的動物園。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有助於確保有關當今世界中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大學的研究員托馬斯·普勞斯在一份宣告中說:“然而,許多人認為,僅靠賞金獵殺不足以導致袋狼滅絕,因此他們聲稱一定是未知的疾病流行導致了這一結果。”

普勞斯和他的同事們開發了一個數學模型,以評估歐洲人的定居的綜合影響是否可能在沒有任何疾病的情況下導致袋狼滅絕。

普勞斯說:“新模型模擬了賞金獵殺和棲息地喪失的直接影響,而且重要的是,還考慮了由於人類的捕獲以及數百萬引進的綿羊的競爭,袋狼獵物(袋鼠和沙袋鼠)減少的間接影響。”

事實上,他們本月發表在《動物生態學雜誌》上的結果表明,這些影響本身就足以讓袋狼種群在20世紀初崩潰。

去年的一項研究表明,低遺傳多樣性最終會導致袋狼走上滅絕的道路,即使它們沒有被獵殺至滅絕。

這種老虎現存的近親塔斯馬尼亞惡魔目前正被一種傳染性癌症所滅絕,由於惡魔的遺傳多樣性較低,這種癌症更容易傳播,這降低了野生動物種群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條件以及從疾病和大規模死亡中恢復的能力。研究人員說,如果袋狼今天還在,它們也會非常容易感染疾病。

版權所有 2013 LiveScience,TechMediaNetwork公司。保留所有權利。未經允許,不得釋出、廣播、重寫或重新分發本材料。

LiveScience is one of the biggest and most trusted popular science websites operating today, reporting on the latest discoveries, groundbreaking research and fascinating breakthroughs that impact you and the wider world.

More by LiveScienc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