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知道睡眠不足後的壞脾氣、眼睛浮腫和過度打哈欠。長期睡眠不足的人患心臟病、肥胖和早逝的風險也會增加。由於難以在大規模人群中監測睡眠模式,研究人員不知道許多睡眠問題的原因,也不知道這些問題究竟如何影響我們。慕尼黑路德維希-馬克西米利安大學的生物鐘學家蒂爾·倫內伯格認為,一項全球性的“人類睡眠專案”最終可以解開其中一些謎團。
收集睡眠資料的一種常見方法是透過對睡眠習慣進行回顧性調查,但這並不可靠,因為人們往往會高估自己的睡眠時間。實驗室研究是準確的,但無法重現實際生活中的行為。《自然》雜誌(《大眾科學》是自然出版集團的一部分)六月號中提出的一項全球睡眠專案,將為人們配備各種感測器,以即時跟蹤他們的睡眠模式,並附帶向受試者提供詳細反饋。
倫內伯格說:“如果人們真的可以在他們自己的網際網路平臺上看到他們自己的資料,我認為我們將不會得到 100 或 1,000 人,而是一百萬人會參與進來。”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
有了所有這些資料,研究人員可以梳理出確保健康睡眠的生活方式因素。“就像天氣衛星研究一樣,更大的視角將揭示全球模式、限制以及我們在實驗室中通常保持恆定的因素之間的相互作用,”國家睡眠基金會發言人馬克斯·赫什科維茨說。他認為,一項全球睡眠專案還將闡明文化、職業和地理位置如何影響睡眠模式。
倫內伯格說,如此規模的專案將耗資約 3000 萬美元,這對於一個像睡眠本身一樣長期被低估的領域來說,是一筆鉅款。“睡眠是無意識的,而且顯然沒有生產力——不像賺錢或生育孩子——所以人們認為他們可以忽視它,”他說。他希望獲得的全球資料可以敲響警鐘,提醒人們注意充足睡眠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