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破壞的人類代價:瘟疫

清理森林也會使人類疾病滋生

為了擴大農業用地而進行的森林砍伐可能不僅僅導致碳排放增加;它還可能使更多人暴露於諸如“黑死病”之類的疾病,這種疾病曾在中世紀摧毀了大量人口。

瘟疫在西方世界已被基本遺忘,但它仍然在非洲的幾個地區以及亞洲和南美洲的部分地區流行。該疾病是透過感染鼠疫耶爾森菌的跳蚤叮咬傳播的。它在野生齧齒動物中最常見,但人類也可能被跳蚤叮咬感染。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資料,全球報告的病例在1000至2000例之間,儘管實際感染率可能更高。

雖然地方性地區的瘟疫病例數往往會起伏不定,但參與坦尚尼亞中北部地區一項案例研究的研究人員發現,土地利用模式的改變可能會使該地區更多的農民面臨感染這種潛在致命疾病的風險。在農業地區,齧齒動物的瘟疫檢測呈陽性的可能性幾乎是在受保護森林地區檢測的兩倍。總共,研究人員捕獲並檢測了一百多隻齧齒動物,以及它們的所有跳蚤和病原體。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有趣的是,儘管樣本量很小,但樣本卻非常明顯,”斯坦福大學的野生動物流行病學家、該研究的主要作者丹尼爾·薩克爾德說。

在捕獲的各種齧齒動物中,非洲普通鼠(Mastomys natalensis)在農業用地上的數量是保護區的 20 倍,並且大約四分之三的測試鼠的鼠疫呈陽性。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出版的醫師鼠疫手冊,這種老鼠以前曾與在包括肯亞、莫三比克和剛果民主共和國在內的其他國家傳播鼠疫有關。

已知比其他跳蚤更擅長感染宿主的跳蚤品種X. brasiliensis 在農業用地上的數量也是保護區的 5 倍。

一個謎團產生了一些嫌疑
研究人員並不確切知道為什麼農業用地中會有更多的帶鼠疫的老鼠,但他們有一些理論。

一種觀點是,農業地區物種多樣性較低會使齧齒動物種群更容易感染疾病;這被稱為“稀釋效應”。在多樣化的環境中,跳蚤從一隻齧齒動物跳到另一隻齧齒動物時,會落在更多不適合該疾病的宿主物種上,因為它們會很快屈服於該疾病。這往往會稀釋疾病的訊號或傳播。

隨著人類活動擾亂自然景觀,攜帶疾病能力較低的齧齒動物物種往往會死亡,而該地區剩下的物種多樣性較低,其中包含更多豐富的宿主,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的社群生態學家、該研究的主要作者希拉里·楊說。

因此,跳蚤從一個好的宿主跳到另一個好的宿主的機率要高得多,疾病也能夠迅速傳播。

在這項研究中,稀釋效應僅部分符合他們的發現。她說,儘管最能傳播瘟疫的宿主似乎確實是在農業用地中發現的,但兩種棲息地的不同齧齒動物的實際數量(物種豐富度)在很大程度上是相同的。

生態學家甚至論文作者之間對該理論存在激烈的爭論。

跳蚤和“宿主”繁殖;捕食者則不然
在之前的文獻分析中,薩克爾德得出結論,稀釋效應不太可能是疾病風險的強大驅動因素,儘管研究瞭解生物多樣性減少的影響仍然很重要。

“在某些情況下和/或疾病系統中,它可能會起作用。我只是懷疑它是否可能具有普遍性,”薩克爾德說。

“有一種普遍的說法是,如果你減少生物多樣性,這對傳染病不利。這太簡單了,”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的流行病學教授託尼·戈德伯格說,他沒有參與這項研究。“重要的不是生物多樣性;而是物種。”

砍伐森林或分割棲息地往往會減少大型哺乳動物和捕食者的數量,這會使齧齒動物種群相對不受抑制地增長。將缺乏捕食與容易獲得農田食物結合起來,像非洲普通鼠這樣的攜帶疾病的齧齒動物,一次可以產下多達 14 只幼崽,這會導致種群迅速爆發。

由於坦尚尼亞農民將收穫的糧食儲存在靠近家園的地方,飢餓的感染鼠疫的齧齒動物更加靠近人類住所,使社群面臨更大的被跳蚤叮咬感染的風險。

“更重要的一點是,齧齒動物似乎在受干擾的棲息地中增加,其主要驅動因素可能因捕食者和食物而異,”楊說。她補充說,這項研究並未具體調查農田中的捕食者數量,因此尚不清楚它們在這項研究中可能起到的作用。

運氣,或者說在這種情況下是不幸的運氣,也是一個因素。在坦尚尼亞,齧齒動物物種恰好是鼠疫的有效宿主,並且也恰好在農田裡生長良好。然而,戈德伯格說,在其他地區改變土地用途可能會產生相反的效果。

這種不確定性使得幾乎不可能預測隨著土地用途在國家或國際範圍內的變化,疾病風險將如何增加。與此同時,瞭解土地利用變化如何影響疾病的利害關係越來越大。

未來幾十年人口的快速增長將意味著可能會將更多的土地轉換為農業用途,以滿足更大的營養需求。在過去的幾十年中,東非的耕地面積比例已經增加了 70% 以上。根據聯合國的說法,坦尚尼亞是到本世紀末人口可能達到 2 億的國家之一。

改變土地用途不僅會增加鼠疫的風險,還可能對全球產生廣泛的影響,因為據估計,60% 的已知疾病和四分之三的新發疾病都源自動物。

“有數十種,甚至數百種疾病受到土地轉換的影響,”戈德伯格說。

他自己的研究重點是排乾溼地以建造芝加哥市如何使該市人口容易感染西尼羅病毒。甚至有證據表明,該地區某些蚊子已經適應在雨水渠、管道和地下室中繁殖,並且一些蚊子能夠在這些受保護的地下區域越冬,儘管風城氣溫寒冷。

謎團依然存在,但鼠疫是可以治療的
其他研究將亞馬遜雨林的森林砍伐與另一種蚊媒疾病瘧疾的人類感染增加聯絡起來。缺少樹木意味著有更多地方可以積水,從而為吸血昆蟲創造了理想的繁殖區。

不太熟悉的疾病(如血吸蟲病和漢坦病毒)也分別與河流築壩和棲息地碎片化有關。

斯坦福大學伍茲環境研究所的高階研究員詹姆斯·霍蘭·瓊斯關注的不是森林的破壞,而是人類更多地侵入森林可能會導致靈長類動物逆轉錄病毒傳播給人類。過去最著名的例子之一是人類感染了 HIV。

瓊斯認為,為了瞭解疾病如何傳播給人類,需要對疾病機制進行更詳細的研究。

“你必須實際測量疾病風險。是因為[物種]是更有能力的宿主,還是因為[人類]對物種施加了更大的壓力,所以它們才進入人們的房屋?”他說。

與此同時,根據楊的說法,像坦尚尼亞的研究這樣的案例研究可以用來幫助社群更好地為可能的鼠疫爆發做好準備。

“當人們需要食物時,告訴人們不要將土地轉變為農業用途是不切實際的,”她說。“關於鼠疫的好處是,它很容易治療。”

醫護人員可以確保在收穫季節有抗生素治療,那時“大量飢餓的齧齒動物出現在你家”,社群可能還希望將收穫的糧食儲存在遠離家園的地方,以減少感染風險。她說,也許坦尚尼亞和其他鼠疫流行國家的人們會三思而後行,考慮未來在哪裡擴大農田。

該研究發表在《美國熱帶醫學和衛生雜誌》上。 發表 在《美國熱帶醫學和衛生雜誌》上。

經環境與能源出版有限責任公司許可,轉載自《氣候電訊》。 www.eenews.net, 202-628-650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