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糞便細菌導致加勒比珊瑚疾病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自1996年以來,一種被稱為白瘟病的疾病一直在大量摧毀珊瑚種群,尤其是在佛羅里達群島。現在,科學家在最新一期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報告說,一種常見於人類糞便中的細菌可能是罪魁禍首。雖然珊瑚殺手細菌的來源仍未確定,但研究結果表明,保持高水質標準對於拯救珊瑚礁剩餘的珊瑚至關重要。

作為傳播速度最快的珊瑚疾病之一,白瘟病每天可以吞噬2到10平方釐米的活珊瑚礁組織(見圖)。它專門針對鹿角珊瑚(Acropora palmata)這一物種,佛羅里達州的一些珊瑚礁已經失去了高達85%的鹿角珊瑚。“這些是珊瑚礁中的巨杉,”佐治亞大學的研究合著者詹姆斯·W·波特說。“曾經是加勒比地區最常見的珊瑚現在已被建議列入瀕危物種名單。”

因此,波特和他的同事著手確定導致珊瑚殺手瘟疫的原因。最初期望找到一種獨特的海洋病原體,科學家們驚訝地發現,罪魁禍首實際上是最常見的已知細菌之一。研究人員從健康珊瑚和感染白瘟病的珊瑚群落的樣本中培養了細菌。他們鑑定了221種細菌菌株,其中四種更頻繁地出現在患病珊瑚上。但研究小組報告稱,只有其中一種——粘質沙雷氏菌,它存在於人類和其他動物的腸道以及土壤和水中——能夠導致健康珊瑚樣本患上白瘟病。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水溫升高,可能是全球變暖的結果,與另一種珊瑚災害——白化有關。較高的溫度也會增加白瘟病引起的珊瑚損失的速度,並可能是根本原因。“溫暖的水抑制珊瑚生長,但會增加細菌生長,”佐治亞大學的研究負責人凱瑟琳·帕特森解釋說。“結合起來,這種多米諾骨牌效應可能預示著災難。似乎正在發生環境變化,這些變化可能使這種非致病性細菌變成致病性細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