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流感病例激增

中國H7N9感染潮正在導致患者死亡

像所有禽流感病毒一樣,H7N9起源於野生的水禽,如鴨子。

亞特蘭大——科學家和公共衛生部門正在對人類中禽流感感染的異常激增表示擔憂。

H7N9禽流感病毒在過去四個冬季已導致中國數百人患病和死亡,過去幾年似乎威脅正在減弱。

但今年冬天捲土重來的活躍浪潮,產生的感染病例超過了自2013年2月首例人類病例住院以來記錄的所有感染病例的三分之一。隨著病例的大量爆發,H7N9已經超過了另一種禽流感H5N1,後者導致人類零星感染的時間至少比H7N9長十年。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產生關於塑造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流感部門主任丹尼爾·傑尼根博士說,病毒的變化也令人擔憂。傑尼根指出,新任衛生與公共服務部長湯姆·普萊斯已聽取了有關情況的簡報。

“我們對這裡的不確定性和目前正在發生的許多變化感到擔憂。我們正在密切關注此事,”傑尼根告訴 STAT。

迄今為止,所有感染病例均發生在中國,儘管少數病例涉及來自其他地方的遊客,他們在那裡被感染。

總體而言,在最新一波病例中記錄了1258例H7N9病例中的460例。大約三分之一被診斷出患有H7N9的人死於感染,儘管專家指出,可能正在發生未被發現的輕微病例,這將降低病例死亡率。

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主任馬利克·佩里斯教授說:“目前該領域的形勢特別令人擔憂。” 資深的禽流感研究員佩里斯稱 H7N9 是“目前最重大的大流行威脅”。

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 (CDC) 的風險評估也同意此觀點,將 H7N9 列為十幾種鳥類和動物流感病毒中大流行威脅的首位。

病毒的演變方式破壞了美國幾年前為H7N9疫苗儲備的1200萬劑緊急儲備疫苗的效用。該疫苗現在在靶向傳播的病毒株方面的效果較差。

為世界衛生組織提供諮詢的流感專家本週在日內瓦舉行會議,就應將哪些流感病毒納入北半球明年冬季的季節性流感疫苗提出建議。他們還可能建議,由於這種演變,H7N9 疫苗種子株(用作疫苗儲備生產公司的靶標的病毒)應該改變。

雖然緊急儲備中的疫苗可能仍然會提供一些保護,但“我們認為可能會有更好的疫苗匹配,”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研究感染其他哺乳動物和鳥類的流感病毒團隊的首席研究員託德·戴維斯承認道。

另一種基因變化也加劇了人們對這種病毒的焦慮感。來自中國南部廣東省的大約十幾種 H7N9 病毒的基因序列發生突變,使其對雞更危險,可能對人類也更危險。

像所有禽流感病毒一樣,H7N9起源於野生的水禽,如鴨子。這些病毒偶爾會進入家禽群,就像H7N9那樣。從那裡,這些病毒可能會引發人類零星感染,通常是在家禽生產或在亞洲流行的所謂溼貨市場銷售或購買活雞的人群中發生。

大多數禽流感病毒不會殺死家禽。它們的致病性低,在流感界更廣為人知的是低致病性病毒。但是,外殼上攜帶 H5 或 H7 血凝素蛋白的病毒可能對雞致命。那些致命的病毒被稱為高致病性或高病原性病毒。

到目前為止,H7N9 是一種低致病性病毒。但人們早就知道,如果允許低致病性的 H5 和 H7 病毒在家禽中迴圈過久,它們可能會演變成高致病性病毒。

最近在流感病毒資料庫中釋出的廣東的基因序列表明,這種情況已經在那裡發生。

雖然高致病性和低致病性的指定專門涉及禽流感病毒在雞中的行為方式,但眾所周知,當高致病性病毒感染人類時,可能會引起比人類流感病毒更廣泛的疾病,涉及肺以外的器官,戴維斯說。

流感專家發現這些變化令人不安。

“這肯定會給情況帶來不確定性,”傑尼根說。“在我們認為情況受控並正在消失的時候,它們卻增加了。我們認為我們有一種低致病性 [病毒],它現在已經變成了高致病性。因此,我們確實希望確保能夠採取的所有緩解措施都將得到落實。”

在 H7N9 爆發的早期,中國當局制定了嚴格的規定,試圖控制蔓延。市場被命令實行清潔日,即不允許儲存或帶入任何雞。其想法是阻止病毒在市場上的禽鳥中傳播。

但佩里斯說,隨著2015年和2016年人類病例的減少,該國部分地區對遏制措施的執行變得更加寬鬆。

他指出,病毒可能演變成高致病性狀態的訊息實際上可能具有有益的影響。“因為這現在意味著農業部門會更加認真地對待此事。儘管我必須說,馬現在已經跑出了馬廄,我懷疑現階段究竟能做些什麼來控制它。”

迄今為止,H7N9 一直侷限於中國,儘管專家擔心這種情況可能很快就會改變,因為有訊息稱該病毒已在與越南接壤的省份被發現。“我認為現在越南正面臨非常嚴重的風險,”佩里斯說。

也有報道稱,某些病毒可能不再對奧司他韋(以達菲銷售)和同類其他流感藥物敏感。治療流感的藥物很少,如果 H7N9 對這些藥物產生耐藥性,那將是非常不受歡迎的發展。但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的戴維斯表示,到目前為止,耐藥病例似乎涉及長期服用這些藥物的住院患者。

他和傑尼根說,耐藥性可能會在治療期間發展,但尚未接觸過該藥物的病毒出現耐藥性會更令人擔憂。

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的科學家希望測試來自中國的病毒樣本,以確保流感藥物仍然有效。但是,疾病外交問題正在阻礙這項工作。

傑尼根說,雖然中國一直在報告病例並分享病毒的基因序列,但自 H7N9 爆發的早期以來,它沒有與美國分享過實際的病毒樣本。

由於合成生物學的發展,基因序列可用於製造可告訴科學家有關病毒行為的許多資訊的樣本病毒。儘管如此,病毒樣本還是有用的。“合成生物學非常了不起。但它仍然需要時間,”戴維斯說。

傑尼根說,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科學家與他們的國際同行公開合作。但是,共享病毒的綠燈需要來自政府的其他部門。他說,目前正在努力嘗試開啟這些大門。

STAT許可轉載。 這篇文章最初發表於 2017 年 2 月 28 日

Helen Branswell is STAT's infectious diseases and public health reporter. She comes from the Canadian Press, where she was the medical reporter for the past 15 years. Helen cut her infectious diseases teeth during Toronto's SARS outbreak in 2003 and spent the summer of 2004 embedded at the US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In 2010-11 she was a Nieman Global Health Fellow at Harvard, where she focused on polio eradication. Warning: Helen asks lots of questions.

More by Helen Branswell

STAT delivers fast, deep, and tough-minded journalism. We take you inside science labs and hospitals, biotech boardrooms, and political backrooms. We dissect crucial discoveries. We examine controversies and puncture hype. We hold individuals and institutions accountable. We introduce you to the power brokers and personalities who are driving a revolution in human health. These are the stories that matter to us all.

More by STA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