壞心情如何影響你的道德決策

重要的選擇可能會受到令人驚訝的因素的影響

想象一下,你正站在一條橫跨電車軌道的人行天橋上。在你的下方,一輛失控的電車正衝向軌道上的五個毫無戒備的人。在你旁邊站著一個身材魁梧的男人。你意識到,阻止這五個人被電車撞死的唯一方法就是把這個男人推下橋,推到電車的軌道上。他的身體會擋住電車,從而拯救軌道上更遠處的五個人的生命。

你會怎麼做?你會為了救其他人而推這個男人嗎?還是你會袖手旁觀,眼睜睜地看著五個人死去,明明知道你本可以救他們?無論你選擇哪種方案,你都無疑相信這會反映你內心深處的個人信念,而不是像心情這樣的小事。

好吧,再想想。在一篇發表在《認知》(Cognition)期刊3月刊的論文中,一組德國研究人員表明,人們的情緒會強烈影響他們對這種假設場景的反應。雖然這種普遍的觀察在關於道德判斷和決策的文獻中是眾所周知的,但當前的論文有助於解決長期以來潛伏在背景中的一個問題。也就是說,這是如何發生的?情緒透過什麼機制影響我們的道德決策?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訂閱以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早期研究表明,個人道德決策(例如上面的天橋問題)與非個人道德決策(例如是否保留在丟失的錢包中找到的錢)之間存在差異。他們發現,在做出這些個人道德決策時,通常被認為負責處理情緒資訊的腦區似乎參與得更強烈,而非個人道德決策則不然。這些科學家得出結論,情緒在這些個人道德判斷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而我們頭腦中更具計算性和推理性的部分正在午休

不幸的是,鑑於先前對這個特定主題的調查存在各種缺陷,還有多種其他解釋可以說明為什麼情緒,或更普遍的情緒狀態,即心情,會影響人們對天橋場景的反應方式。

例如,情緒可能會影響思考過程本身。這就是“道德思考”假設:就像注意力可以透過偏向我們感知兩個選擇的方式來改變我們的思考過程一樣,情緒也可以偏向我們的思考過程,從而導致不同的道德思維模式。這與“道德情緒”假設不同,後者認為情緒直接改變我們對道德選擇的感受。也就是說,我們的好心情可能會讓我們對潛在的推人行為感覺更好(或更糟),因此更有可能(或更不可能)這樣做。由於fMRI的時間解析度較低,因此難以使用諸如上面詳述的神經影像研究來解決這種模糊性——腦部掃描類似於使用曝光時間設定為幾秒鐘的相機拍照。這使得難以忠實地捕捉快速發生的事件,例如情緒是否改變了決策的體驗,或者它們是否直接影響了思考過程。

為了檢驗這些相互競爭的觀點,參與者首先透過聽音樂和寫下自傳式記憶來進入特定的情緒狀態。處於積極情緒狀態的人聽莫扎特的《小夜曲》並寫下積極的記憶,而處於消極情緒狀態的人聽巴伯的絃樂柔板,作品 11並寫下消極的記憶。處於中性情緒狀態的參與者聽 Kraftwerk 的 《袖珍計算器》並寫下中性的記憶。

在完成這種情緒誘導程式後,參與者會被呈現電車場景。一些參與者被問到:“你認為積極地推人是合適的嗎?”而另一些人被問到:“你認為消極地不推人是合適的嗎?”

處於積極情緒狀態的參與者更傾向於同意這個問題,無論問題是如何提出的。如果被問到推人是否可以,他們更有可能推人。如果被問到不推人是否可以,他們更有可能不推人。對於處於消極情緒狀態的人,則發現了相反的模式。

如果情緒直接改變了我們對潛在推人的體驗——道德情緒假設——那麼將人們置於積極的情緒狀態應該會讓他們更有可能推人,無論問題是如何提出的。“道德思考”假設則很好地解釋了這些結果。具體來說,從先前的研究中得知,積極的情緒會驗證可訪問的想法,而消極的情緒會使可訪問的想法無效。因此,例如,如果我問你推人是否可以,你會開始考慮推人的行為,使這種想法變得可訪問。如果你處於積極的情緒狀態,這種情緒會透過讓你更傾向於感覺這是一種可以接受的行為來作用於這種思考過程——它驗證了推人的想法。另一方面,如果我問不推人是否可以,積極的情緒應該會驗證不推人的想法,讓你感覺不推人是一種可以接受的行為。消極的情緒會使可訪問的想法無效,具有類似的效果,但方向相反。因此,這個想法與本實驗中觀察到的結果模式非常吻合。

這些發現提出了一些進一步的問題,其中一些問題是心理學家長期以來一直試圖回答的。情緒和邏輯思維經常被描繪成相互競爭的過程,情緒被描繪成妨礙有效決策。這裡的結果再次表明,我們的情緒和我們的認知不是相互競爭,而是相互作用並密切合作以決定我們的行為。事實上,一些研究人員最近開始認為,兩者之間的劃分很難進行,並且思維和情緒之間可能實際上沒有任何有意義的區別。畢竟,如果情緒和情感在資訊處理中起著基本作用,那麼它們在功能層面上與其他基本型別的認知過程(例如注意力或記憶)有何區別?本文顯然沒有解決這個問題,但它肯定是難題的另一部分。

正如作者所說,瞭解更具體的情緒如何影響我們的道德決策也將令人興奮。憤怒和悲傷都是負面情緒,但在重要方面有所不同。這些細微的差異是否也會導致我們在進行道德判斷時的差異?

本文表明,我們宣稱的道德原則可能會因情緒的細微差異以及問題的提出方式而發生改變。儘管這對我們的日常生活有很多影響,但可以說最響亮的呼聲涉及人類實際的思維和行為方式與法律系統假裝他們思維和行為方式之間的巨大差距。西方法律的相對僵化與人類思想和行為的可塑性形成鮮明對比。如果情緒的簡單差異會改變一個人將另一個人扔過天橋的可能性,那麼這是否意味著法律應該比現在更廣泛地考慮情境因素?無論你的感受如何,很明顯,本文以及一般的行為科學都應該為該決策做出貢獻。擁有基於現實的法律系統遠比擁有基於幻想的法律系統更好。

您是專門從事神經科學、認知科學或心理學的科學家嗎?您是否讀過最近發表的同行評審論文並想撰寫相關文章?請將建議傳送給“心靈問題”編輯加雷思·庫克,他是《波士頓環球報》的一位普利策獎獲獎記者。他的聯絡方式是 garethideas AT gmail.com 或 Twitter @garethidea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