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更可能撒謊、作弊和偷竊——是窮人還是富人?人們很容易認為你越富有,就越有可能公平行事。畢竟,如果你自己已經足夠了,就更容易考慮別人可能需要什麼。但研究表明,事實恰恰相反:隨著人們在社會階梯上的攀升,他們對他人的同情心會下降。
伯克利心理學家保羅·皮夫(Paul Piff)和達克·凱爾特納(Dacher Keltner)進行了一些研究,調查社會階層(以財富、職業聲望和教育程度衡量)是否會影響我們對他人感受的關心程度。在一項研究中,皮夫和他的同事們暗中觀察了繁忙的十字路口司機的行為。他們發現,豪華轎車的司機更有可能插隊,而不是在十字路口等待輪到自己。無論白天還是晚上,或者十字路口的交通量如何,對於男性和女性的上層階級司機來說都是如此。在另一項研究中,他們發現,豪華轎車的司機也更有可能加速透過試圖使用人行橫道的行人,即使他們與行人進行了眼神交流。
為了弄清是自私導致了財富(而不是相反),皮夫和他的同事們進行了一項研究,他們在研究中操縱了人們的階級感受。研究人員要求參與者花幾分鐘時間將自己與經濟狀況比自己好或比自己差的人進行比較。之後,參與者看到一個裝滿糖果的罐子,並被告知他們可以儘可能多地拿回家。他們還被告知,剩下的糖果將送給附近實驗室的孩子們。那些花時間思考自己比別人好多少的參與者,最終為自己拿走了更多的糖果——給孩子們留下的更少。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關於塑造我們今天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凱爾特納和他的同事們去年發表的一系列相關研究調查了社會階層如何影響對受苦難的人的同情心。在一項研究中,他們發現,不太富裕的人更有可能定期報告對他人的同情心。例如,他們更有可能同意諸如“我經常注意到需要幫助的人”和“照顧弱勢群體很重要”之類的說法。即使在控制了其他已知會影響同情心的因素(例如性別、種族和精神信仰)之後,也是如此。
在第二項研究中,參與者被要求在監測心率的同時觀看兩個影片。一個影片顯示有人解釋如何建造露臺。另一個影片顯示的是患有癌症的兒童。在觀看影片後,參與者表示他們在觀看這兩個影片時感受到了多少同情心。社會階層是透過詢問參與者關於他們家庭的收入水平和教育程度的問題來衡量的。研究結果表明,收入和教育程度較低的參與者在觀看癌症患者的影片時,更有可能報告感到同情。此外,他們在觀看癌症影片時心率減慢——這種反應與更多地關注他人的感受和動機有關。
這些發現建立在先前的研究基礎上,這些研究表明,上層階級的人更不善於識別他人的情緒,並且不太可能關注與他們互動的人(例如,檢視他們的手機或塗鴉)。
但是,為什麼財富和地位會降低我們對他人的同情心呢?畢竟,似乎更有可能的是,擁有較少的資源會導致自私。皮夫和他的同事們懷疑,答案可能與財富和富足如何給我們一種自由和獨立於他人的感覺有關。我們越少依賴他人,我們可能就越不關心他們的感受。這導致我們更加關注自己。另一個原因與我們對貪婪的態度有關。像戈登·蓋柯一樣,上層階級的人可能更傾向於認同“貪婪是好事”的觀點。皮夫和他的同事們發現,更富有的人更有可能同意貪婪是合理的、有益的和在道德上可以辯護的說法。這些態度最終預測了參與者從事不道德行為的可能性。
鑑於美國日益擴大的收入不平等,財富和同情心之間的關係具有重要意義。在這個國家掌握大部分權力的人,無論是在政治上還是在其他方面,往往都來自優越的背景。如果社會階層影響我們對他人的關心程度,那麼我們中最有權勢的人可能最不可能做出幫助有需要的人和窮人的決定。他們也可能最有可能從事不道德的行為。凱爾特納和皮夫最近在《紐約時報》上推測他們的研究如何幫助解釋為什麼高盛和其他強大的金融公司是貪婪行為的溫床。儘管貪婪是一種普遍的人類情感,但它可能對那些已經擁有最多的人的吸引力最強。
您是專門研究神經科學、認知科學或心理學的科學家嗎?您是否閱讀過最近一篇您想撰寫的同行評審論文?請將建議傳送給《心靈問題》編輯加雷思·庫克(Gareth Cook),他是《波士頓環球報》的普利策獎得主記者。可以透過garethideas AT gmail.com或Twitter@garethideas聯絡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