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化失敗為成功  

研究揭示了在面對挑戰時保持動力的策略 

蓋蒂圖片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人們常說“失敗是成功之母”。日本京都大學教育心理學教授伊曼紐爾·馬納洛說,這句老生常談可能有些道理,但它並沒有告訴我們如何真正地將失敗轉化為成功。因此,他說,“我們知道當我們失敗時,不應該放棄——但在現實中,我們確實放棄了。”

馬納洛和瑞士聯邦理工學院蘇黎世分校的學習科學教授馬努·卡普爾共同編輯了去年12月出版的《思維技能與創造力》雜誌的特刊,主題是“從失敗中獲益”。該期雜誌的15項研究為教師和教育研究人員提供了實現成功的指南。例如,一項研究報告稱,學生在完成一項任務(如建造機器人)時,失敗得越早、越頻繁,他們就能越早前進並改進。另一項研究證實,當給予反饋的人表現出關懷,而接受反饋的人準備好承受負面情緒時,關於失敗的反饋是最有建設性的。

馬納洛和他的合著者也貢獻了他們自己的研究,重點是克服一種基本的、日常形式的失敗:未能完成任務。他們要求131名本科生寫一篇關於他們學校經歷的文章。一半的學生收到了寫作結構的指導,另一半則被放任自流;然而,所有學生都在完成之前被叫停。之後,研究人員發現,與那些缺乏指導的學生相比,結構化小組的學生更有動力完成他們的文章——即使後者更接近完成。換句話說,知道如何完成比接近完成更重要。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研究人員將這一發現稱為“海明威效應”,因為這位作家自稱他只會在知道故事接下來會發生什麼時才停止寫作——以便避免當他回到頁面時出現寫作障礙。馬納洛認為,學習如何暫時失敗可以幫助人們避免在許多工中成為永久的失敗者,例如完成論文、學習一門語言或發明一項新技術。

萊梅爾森-麻省理工學院專案(一個致力於發展和支援發明家的非營利組織)的執行主任斯蒂芬妮·庫奇說,揭開失敗的神秘面紗,教導學生不要害怕失敗,可以使目標更易實現。庫奇的工作也登上了該特刊,她補充說,我們“真的應該將失敗視為迭代走向成功過程的一部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