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轉變問題青少年

研究表明,強硬手段可能會使青少年犯罪率惡化

邁克·S(化名)在13歲時,我們中的一位(利林費爾德)在一家住院精神病房見到了他,當時利林費爾德是一名臨床心理學實習生。邁克口齒伶俐,富有魅力,渾身散發著熱情。然而,最初的印象掩蓋了一個令人不安的事實。幾年來,邁克在學校裡因撒謊、作弊和襲擊同學而惹上大麻煩。他對與他獨自居住的生母進行言語虐待。邁克折磨甚至殺死貓,並吹噓自己對這些行為沒有任何罪惡感。20世紀80年代中期,他因試圖哄騙鐵路工人給他炸藥而被抓獲,他打算用炸藥炸燬他的學校,之後他最終被送進了醫院。根據精神病學的標準指南《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目前已是第五版),邁克的診斷結果是品行障礙,這是一種以兒童期或青春期出現的反社會甚至犯罪行為模式為特徵的疾病。

長期以來,心理學家一直在努力尋找治療品行障礙青少年或青少年犯罪的方法,當這種情況引起法院注意時,有時也稱為青少年犯罪。鑑於每年約有120萬起青少年法庭案件,這些努力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其中一套方法包括對青少年罪犯採取“強硬手段”,讓他們接受嚴格的紀律,並試圖讓他們從未來的犯罪行為中驚醒。這些努力之所以受歡迎,部分原因是它們滿足了公眾對法律和秩序的可以理解的渴望。然而,科學研究表明,這些干預措施是無效的,甚至會適得其反。轉變問題青少年的更好方法是教他們如何參與積極行為,而不是懲罰他們的消極行為。

你現在參軍了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有助於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一種強硬手段是新兵訓練營,或稱“震懾監禁”,這是20世紀80年代為問題青少年推出的一種解決方案。這些專案仿照軍事新兵訓練營,通常由一名訓練教官監督,持續三到六個月。它們強調嚴格的規則和對不服從行為的快速懲罰(例如反覆的俯臥撐),以及體力勞動和高強度鍛鍊的訓練。根據美國國家司法研究所的資料,2009年有11個州運營此類專案。事實上,邁克·S在出院後被送往了一個新兵訓練營專案。

即便如此,研究對新兵訓練營的支援充其量也只是好壞參半。在2010年對69項對照研究的回顧中,當時都在南卡羅來納大學的犯罪學家本傑明·米德和本傑明·施泰納揭示,此類專案對罪犯再犯的總體改善效果甚微或根本沒有效果。出於尚不清楚的原因,其中一些專案降低了犯罪率,但另一些專案導致犯罪率更高。將心理治療(如藥物濫用諮詢或心理療法)納入其中的新兵訓練營似乎比那些不提供此類療法的訓練營更有效,儘管研究數量太少,無法得出確定的結論。

另一種方法是“嚇阻改造計劃”,它在一部獲得奧斯卡獎的紀錄片(《嚇阻改造!》)於1978年在新澤西州立監獄拍攝後開始流行。通常,這些專案將青少年罪犯和其他高危青少年帶入監獄,與成年囚犯互動,成年囚犯會直言不諱地談論監獄生活的殘酷現實。讓青少年敏銳地意識到監獄生活本應阻止他們走上犯罪生涯。然而,對這些干預措施的研究並不令人鼓舞。在2003年對九項嚇阻改造計劃的對照研究進行的薈萃分析(定量回顧)中,現任職於WestEd研究機構的刑事司法研究員安東尼·彼得羅西諾及其同事表明,這些治療適得其反,使犯罪機率提高了60%至70%。

對於其他強硬幹預措施(如青少年移交法,該法允許將犯下特別令人髮指罪行的青少年作為成年人審判)的判決結果,前景也好不到哪裡去。查普曼大學的心理學家理查德·雷丁在2010年的一份總結中發現,被移交的青少年罪犯的再犯率高於未被移交的青少年罪犯。

懲罰的危險

心理學家不確定為什麼強硬治療無效且可能有害,但心理學文獻中包含一些線索。首先,研究人員長期以來發現,基於懲罰的策略往往不如基於獎勵的策略對持久的行為改變更有效,部分原因是它們教會人們不應該做什麼,而不是應該做什麼。其次,研究表明,高度對抗性的治療方法在長期內很少有效。例如,在新墨西哥大學的心理學家威廉·米勒及其同事在1993年進行的一項對照試驗中發現,與那些使用支援性風格(依賴於同理心)的諮詢師相比,對問題飲酒者使用對抗性風格(例如,指責他們儘量淡化飲酒問題的程度)的諮詢師在幫助客戶克服酗酒成癮方面取得的成功明顯較少。同樣,克拉裡恩大學的刑事司法研究員保羅·克萊諾夫斯基及其合作者在2010年進行的一項回顧中發現,涉及對抗性策略(如斥責兒童的不當行為)的青少年犯罪專案不如那些不使用這些策略的專案有效。

更重要的是,患有品行障礙的青少年在接受治療時往往憤怒和疏遠,對權威懷有怨恨情緒。強硬專案可能會加劇這些情緒,增加青少年反抗父母和老師的傾向。最後,一些專案可能會無意中為青少年提供不良行為的榜樣。例如,一些在嚇阻改造計劃中接觸過囚犯的高危青少年可能會認為他們很酷,值得效仿。

這些結果表明,僅僅對年輕罪犯施加嚴厲的紀律或恐嚇他們不太可能幫助他們避免問題行為。相反,青少年必須學習持久的工具——包括更好的社交技能、與父母和同齡人溝通的方式以及憤怒管理技巧——這些工具可以幫助他們避免未來的攻擊行為。一些有效的干預措施正是這樣做的,包括認知行為療法(一種旨在改變適應不良的思維模式和行為的方法)和多系統療法(父母、學校和社群在其中制定計劃以加強積極行為)。另一種得到充分支援的方法是親子互動療法,旨在改善八歲以下高危兒童的行為。治療師會即時指導父母以加強親子關係併為合作提供激勵的方式回應孩子的行為[參見英格麗德·威克格倫的文章“行為舉止!”;《大眾科學·思想》,2014年3月/4月刊]。

關於強硬專案的負面資料提醒我們,我們應該警惕我們對那些看起來正確或我們感覺應該有效的策略的主觀印象。儘管我們失去了對邁克·S的追蹤,但我們現在知道,與任何試圖嚇阻他的嘗試相比,有針對性地教他更多適應性行為更有可能讓他走上富有成效的道路。

延伸閱讀

適得其反的療法:犯罪預防計劃的意外結果。 瓊·麥考德,《美國政治與社會科學學院年鑑》,第587卷,第1期,第16-30頁;2003年5月。

嚇阻改造計劃和其他青少年意識計劃用於預防青少年犯罪:隨機實驗證據的系統回顧。 安東尼·彼得羅西諾、卡羅琳·特平-彼得羅西諾和約翰·比勒,《美國政治與社會科學學院年鑑》,第589卷,第1期,第41-62頁;2003年9月。

哈爾·阿科維茨是亞利桑那大學的心理學教授。作者感謝洛裡·馬裡諾對本文的慷慨幫助。

更多作者:哈爾·阿科維茨
SA Mind 第25卷 第6期本文最初以“對年輕罪犯手下留情?”為標題發表於SA Mind 第25卷 第6期 (), p. 70
doi:10.1038/scientificamericanmind1114-7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