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的緊急階段可能已經過去,但它仍然在政治家和公眾的腦海中記憶猶新。
這是一個從全球應對措施中學習的獨特時刻。更多傳染病疫情的爆發不可避免。但有可能阻止其中許多演變成大流行。過去20年的疫情爆發——不僅包括新冠肺炎,還包括寨卡病毒、埃博拉病毒、豬流感、中東呼吸綜合徵(MERS)和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徵(SARS)——可以教會我們如何改善全球衛生安全。為未來的大流行做準備包括加強疫情應對的整個鏈條,從識別病原體到大規模疫苗接種。
監測人畜共患病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事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事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報道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最大的風險來自在動物中傳播並傳播給人類的病原體。正如新冠肺炎所表明的那樣,一旦世界某個地方有人被感染,貿易和旅行將迅速將病毒傳播到幾乎所有其他地方。評估哪些病原體最有可能傳播有助於我們準備疫苗和治療方法。世界衛生組織已確定了幾種具有大流行潛力的優先疾病,包括克里米亞-剛果出血熱、埃博拉、馬爾堡、拉沙熱、MERS、SARS、尼帕病毒感染和寨卡病毒。
然而,有許多我們不瞭解的、在動物中傳播並具有大流行潛力的病原體。至關重要的是,要確定人類和動物接觸的熱點地區,並採取措施降低風險。例如,可以更嚴格地監管動物屠宰和銷售市場的衛生標準。
全球測序
為了開發應對大流行所需的工具,如診斷測試、疫苗和治療方法,我們必須知道我們正在對抗什麼。至關重要的是,我們必須在新病毒出現時迅速獲取並分享其基因序列。
SARS-CoV-2 的測序工作做得非常出色——不僅包括在中國的原始測序,還包括在其他地方檢測到的後續變異。但並非所有國家都具備這種能力。如果病毒在沒有測序能力的國家出現,那麼它可能會悄無聲息地傳播數週,就像 2014 年埃博拉病毒在幾內亞爆發時一樣。為了避免延誤可能對阻止大流行至關重要的應對措施,例如重新配製疫苗,必須在各地投資基因測序能力。
加強生產製造
豬流感、新冠肺炎和猴痘表明,富裕國家慈善捐贈疫苗的模式行不通。這導致了疫苗不平等:高收入國家控制著大部分供應,而低收入國家獲得的卻很少。新冠肺炎揭示了疫苗生產的脆弱性。世界嚴重依賴少數幾家製造商,例如位於浦那的印度血清研究所。疫苗和治療藥物的生產需要更公平地分配,建立區域中心,以便在緊急情況下大規模生產高質量的醫療產品。建設本地生產能力需要放棄智慧財產權,建造工廠並培訓人員在其中工作——通常是在資源匱乏的環境中。鑑於私營部門在疫苗研究、生產和分銷中的作用,這需要私營部門與政府共同參與。
準備疫苗以快速生產
疫苗接種對於戰勝病毒性大流行至關重要。如果提前準備好疫苗,就可以在威脅出現時迅速部署,以幫助控制傳播。對於已知具有大流行潛力的病原體,如流感,政府應投資於可以預防多種變異株的疫苗。通用流感疫苗的臨床試驗正在進行中,這種疫苗混合了流感病毒株,以促進廣泛的免疫反應。為了防禦我們在疫情爆發前一無所知的威脅,科學家們正在建立即插即用的技術平臺,如 mRNA 技術或腺病毒載體,這些平臺可以快速修改以對抗特定的新出現的威脅。
阻止傳播
最後,各國政府必須放棄呼吸道病原體傳播不可避免的想法。在新冠肺炎大流行期間,瑞典和英國等國否定了疫苗能夠足夠快地準備好以保護大部分人口免受感染的想法。然而,多種疫苗在大約一年的時間內被創造、試驗和批准。如果各國政府努力阻止病毒傳播,直到大規模疫苗接種運動展開,會有多少人能夠活下來?在醫療干預措施可用之前,應盡一切合理努力延緩病毒傳播。這包括在商店和交通樞紐等公共場所實施緊急口罩強制令,並制定計劃,透過將課堂轉移到體育場、博物館和其他可以提供更安全環境的大型空間來保持學校開放。
這五個步驟可以幫助我們比以往更好地應對大流行威脅。已經取得了一些進展:2021 年向 G7 集團(世界最大經濟體)領導人提出的“百日使命”在其路線圖中包含了從測序到 100 天內獲得疫苗的每一個要點。至關重要的是,即使新冠肺炎危機的記憶在政治家的腦海中逐漸消退,也要保持已取得的成果,並加大對大流行準備工作的投資。我們已經為未來找到了解決方案——現在我們必須採取行動。
本文是 Nature Outlook: Pandemic Preparedness的一部分,這是一份編輯上獨立的增刊,由第三方提供資金支援。 關於此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