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養不出混蛋(甚至更糟)的孩子

一本新書為育兒提供基於科學的建議,旨在培養孩子成為慷慨、善良的反種族主義者

Child standing in 'naughty corner.'

書籍和網際網路上,育兒建議數不勝數,而且其中許多相互矛盾——例如,“對你的寶寶進行睡眠訓練”與“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要對你的寶寶進行睡眠訓練”。但《大眾科學》的特約科學撰稿人梅琳達·溫納·莫耶是一位有兩個孩子的家長,她發現,絕大多數指導都基於軼事經驗和個人信仰;很少有指導依賴於證據。她著手去發現科學對父母可以提出的最深刻的問題之一有什麼看法:“我該如何養育我的孩子,讓他們幫助世界變得更美好?”

換句話說,“我怎樣才能確保我的孩子不會變成自私的蠢貨?”在她的著作《如何培養不出混蛋的孩子:從幼兒到青少年的更佳育兒科學策略》(G. P. Putnam's Sons,2021 年)中,莫耶探討了關於如何鼓勵孩子變得慷慨、誠實、樂於助人和善良的研究。她回顧了關於如何灌輸平等主義信念並確保孩子知道如何反對種族主義和性別歧視的研究。她還與科學家們討論了父母長期以來的困境,例如手足競爭、性安全教育和適度使用電子螢幕時間。《大眾科學》與莫耶談論了培養好公民的科學策略。

以下是經過編輯的訪談記錄.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當今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我喜歡這本書解決了作為父母的我的許多疑問和不安全感。你為什麼決定寫這本書?

我希望我的孩子富有同情心、善良、慷慨,並且是反種族主義者和反性別歧視者。我想,“我可以學習如何以這些方式撫養我的孩子,並根據科學而不是僅僅依靠我的直覺來灌輸價值觀。”我驚訝於關於這些問題的研究竟然如此之多,但卻很少被報道。

現在父母的壓力已經很大了。我不想告訴其他父母該怎麼做。但如果我能寫一本可以為父母提供工具,從而讓世界變得更美好的書,那感覺很重要。我希望這本書能讓父母的生活更輕鬆,為他們提供他們可能遇到的問題的答案,併為他們提供他們一直在尋找的科學和工具。我不想增加他們的負擔,也不想增加父母現在所承受的評判。

您是否發現任何科學與您以前的想法相悖並讓您感到驚訝的案例?

我有的一個核心問題是,“我該如何培養我的孩子變得慷慨和善良?”我們聽到的很多都是關於教導給予和慷慨的重要性。但我不斷遇到的研究源於我們如何談論感受。這令人驚訝——這與孩子變得多麼慷慨有什麼關係呢?但漸漸清楚的是,幫助我們的孩子理解他們的感受,讓他們有能力理解他人的感受,這有助於他們做出幫助朋友和對朋友更慷慨的決定。這是被稱為心智理論的一部分——如何理解他人的感受。研究表明,父母談論自己和他人的感受越多,孩子就越有可能變得慷慨和樂於助人。

圖片來源:Putnam

關於培養孩子成為反種族主義者,科學告訴我們什麼?

父母通常認為,如果我們不談論種族,我們的孩子就不會看到種族,也不會產生種族主義。但事實上,結果恰恰相反。孩子們從很小的時候就看到了種族,並且非常關注社會等級制度。他們就像小偵探,試圖弄清楚社會類別在世界中是如何運作的以及為什麼。他們看到大多數美國總統都是白人,而且學校裡很多住著大房子的孩子,他們的父母都是白人。他們認為最簡單的解釋是白人只是更好或更聰明。研究表明,我們需要在兒童發展這些誤解時糾正它們。我們需要大量談論它,這對白人父母來說真的很難;對我來說也很難。我為這本書學到的一些方法很難。它們需要練習,而且不是本能的,但研究表明,即使這些困難的對話不完美,也有幫助。

我有一個四歲的女兒,我認為她還不知道有人認為女孩不如男孩好。向她介紹性別歧視的概念真的有幫助嗎?

我也有同樣的問題,我向研究人員提出了這個問題。我和女兒正在讀《給叛逆女孩的晚安故事》,我們讀的每個故事都觸及了這些女性經歷和克服的性別歧視。我一直在想,這是否會給我的女兒灌輸她將不得不與性別歧視作鬥爭的想法。但我發現,不,實際上,即使他們沒有提出來,他們也經常在某種程度上感知到它。他們看到總統都是男人,所有這些有權勢的人都是男人。他們會注意到。當我們提出並談論它時,它有助於他們克服它。這與直覺相反。

您在書中提到的一個有趣的事情是,父母經常擔心他們的孩子會被欺負,但很少擔心他們的孩子會成為欺凌者。

我們有這樣一種觀念,認為有一種孩子天生就是欺凌者。但這不僅僅是一個壞種子變成了欺凌者。任何人都可以欺凌。我們需要定期與我們的孩子就此進行對話。一些研究發現,參與欺凌行為的孩子通常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具有傷害性。這又回到了談論感受的想法。有時他們並非有意傷害他人——他們不理解自己行為的影響。

另一個引人入勝的章節是關於給孩子施加學業成功的壓力的危險。

那是讓我震驚的一章。我很驚訝地發現,我們希望孩子成功和取得成就的良好願望可能會對自尊心造成如此大的傷害。我在閱讀研究報告時心想,“我正在這樣做嗎?我正在把我的孩子變成怪物嗎?”我們都只是希望我們的孩子做得越來越好。我們擔心讓我們的孩子上大學,而且我們的擔憂是有根據的——這比過去更難了。但如果我們不小心,我們實際上可能會種下我們試圖避免的那些問題的種子。如果孩子們因為感到我們的愛取決於他們的表現和成績而不斷質疑自己,他們就會在自尊心方面遇到很多問題。

科學仍在試圖弄清楚先天和後天在多大程度上影響性格。父母在影響孩子未來的發展方面有很大的空間嗎?

我認為基因肯定起作用,但很明顯,環境和養育方式也起作用。我們的孩子在慷慨或其他特質的傾向方面可能起點不同,但我們仍然可以透過我們的養育方式將他們朝著正確的方向引導。我觀察到我的兩個孩子性格非常不同,對慷慨和同理心的傾向也不同。但是,當我學會透過我在書中談到的技巧來養育孩子時,我看到他們兩個都發生了變化。

克拉拉·莫斯科維茨《大眾科學》的高階編輯,她在那裡報道天文學、太空、物理學和數學。她已經在《大眾科學》工作了十年;此前她曾在 Space.com 工作。莫斯科維茨曾對火箭發射、太空梭升空和著陸、亞軌道太空飛行訓練、山頂天文臺等進行過現場報道。她擁有衛斯理大學天文學和物理學學士學位以及加州大學聖克魯茲分校科學傳播研究生學位。

更多作者:克拉拉·莫斯科維茨
SA Mind Vol 32 Issue 5本文最初以“如何培養不出混蛋(甚至更糟)的孩子”為標題發表於SA Mind 第 32 卷第 5 期(),第 9 頁
doi:10.1038/scientificamericanmind0921-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