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坐在奈及利亞阿布賈的後院,眺望著周圍開闊的景觀時,我不禁感到一種深深的失落感。曾經長滿野生蕨類植物、雛菊、羽扇豆和金盞花的連綿山丘,現在點綴著入侵物種,它們扼殺了本地植物。曾經清澈見底的河流,倒映著蔚藍的天空,魚兒穿梭,蜻蜓飛舞,現在卻因附近建築和農業的泥沙和汙染物而變得渾濁。
這種失落和錯位感,是對往昔的懷念和對已無法挽回的改變的深刻悲傷的結合,有一個名字:鄉愁性憂鬱。這個詞由哲學家格倫·阿爾布雷希特創造,指的是由環境變化引起的的情感痛苦,特別是當它影響到我們稱之為家的地方時。本質上,這是一種身在家中卻思念故鄉的感覺。
儘管這種感覺令人痛苦,但仍有希望。鄉愁性憂鬱啟發了我。它成為推動環境保護和恢復的強大動力。它提醒我們自然的內在價值和管理的重要性。當我們承認自己的悲傷並將其轉化為積極行動時,我們賦能自己,為我們熱愛的景觀而戰,並保護生物多樣性,將我們的悲傷轉化為切實可行的變革步驟。我們與自然的聯絡是富有韌性的,值得為子孫後代精心培育。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有助於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在成長過程中,我花了無數時間在童年住宅後面的樹林裡,周圍環繞著枝繁葉茂的雄偉橡樹、直插雲霄的參天松樹和在河邊輕輕搖曳的婀娜多姿的柳樹。我常常發現自己被古老的松樹擁抱,它們泥土的氣息讓我腳踏實地,當我漫步在它們的樹枝下時。樹林是我的庇護所。每一棵樹都有一個故事,一段與之相關的記憶。我記得朋友們的笑聲在樹冠中迴盪,我們玩捉迷藏,陽光透過樹葉,在森林地面上投下斑駁的陰影,以及靜靜地靠在樹幹上,感受與自然融為一體的時刻。
五年大學畢業後,當我回到家時,我震驚於生態系統發生瞭如此大的變化。隨著氣候變化加速和開發侵佔熟悉的空間,我發現自己正在與一個令人不安的現實作鬥爭。我童年充滿活力的景象正在瓦解。取而代之的是一片以變化為標誌的景觀——這種變化讓人感到侵入性和陌生。
今天,在我的後院,我發現自己想起了多年前的一天,當時我在茂密的斯塔布斯溪保護區漫步時,遇到了一隻友善的雌性水羚。森林裡到處都是活潑的松鼠,偶爾會有狐狸穿過灌木叢。知更鳥、鶯的鳴叫和昆蟲的嗡嗡聲構成了一首聽起來像家的交響曲。現在我意識到,許多樹木已被砍伐,取而代之的是毫無森林生機和特性的單調的住宅開發區。

原油汙染了奈及利亞奧戈尼B-Dere河口的海岸線。居民正試圖起訴荷蘭皇家殼牌公司,要求其對環境破壞負責。
George Osodi/彭博社/蓋蒂圖片社
伊貝諾湖就坐落在這片充滿活力的景觀之中。我曾為它清澈的湖水感到自豪,鴨子和鵝的家庭經常在湖中優雅地遊過。湖泊是歡樂的源泉:一個夏季游泳、在木筏上度過慵懶的午後、以及充滿朋友們圍著篝火歡笑的夜晚的地方。正是在這裡,我學會了自然的節奏。現在,我沮喪地看著藻類大量繁殖,使湖水變成渾濁的綠色。
這種情感上的動盪並非我獨有;它與許多正在目睹自己環境發生類似變化的人們產生共鳴。深深的鄉愁性憂鬱表現為一種經常被忽視的悲傷——不是為某個人而是為一個地方而悲傷。這是一種對聯絡的渴望,隨著我們曾經認識和熱愛的景觀被不可挽回地改變,這種聯絡感覺越來越遙不可及。
每當我看到一個熟悉的地標消失或一片心愛的棲息地縮小時,我不禁反思曾經生機勃勃的生物多樣性是如何轉變成同質化景觀的。這種轉變引發了自然平衡的岌岌可危的傾覆。氣候變化是一個根本原因,但附近工業區的汙染也對自然環境的退化做出了重大貢獻。城市發展的無情追求助長了森林砍伐,持續侵蝕著廣闊的林地,不可持續的開採剝奪了土地的自然資源,留下了難以癒合的傷疤。
我不能袖手旁觀。回到家後不久,我就開始學習有關保護工作的知識,這源於我親眼目睹的環境變化。我加入了當地的保護組織,參與植樹造林活動,以恢復本地物種並對抗外來植物的入侵。我還參與了伊貝諾湖的清理工作,動員朋友和家人幫助清除海岸線的垃圾和碎片,以便我們恢復其自然美景。教育也至關重要;我努力提高社群對保護自然空間重要性的認識。
在與家人和朋友的交談中,我發現鄉愁性憂鬱是一種普遍的體驗。我們經常回憶起年輕時的風景,懷念那些影響我們生活的地方。當我們意識到我們的記憶更多地與我們正在失去的東西而不是與剩下的東西聯絡在一起時,這些討論就帶上了一種憂鬱的色彩。世界正在變化,因此,我們也在變化。
當我反思我的鄉愁性憂鬱之旅時,我意識到這不僅僅是一種失落感,也是一種重新連線的呼喚。它敦促我們找到與周圍環境互動的新方式,在面對變化時創造回憶,並尊重仍然存在的美麗,儘管面臨挑戰。儘管景觀可能會改變,但我們對它的欣賞可以保持堅定,提醒我們與自然的聯絡是富有韌性的,值得為子孫後代精心培育。
在一個環境挑戰日益嚴峻的時代,鄉愁性憂鬱深刻地提醒我們,什麼是危在旦夕的。這是一個珍視我們家園、倡導保護家園並培養對我們所居住的世界的根深蒂固的責任感的邀請。當我們面對氣候變化的現即時,願我們不僅能在回憶中找到慰藉,也能在我們的集體能力中找到慰藉,為人類和地球創造一個共同繁榮的未來,在一個滋養充滿活力的生命畫卷的和諧平衡中。
這是一篇觀點和分析文章,作者或作者表達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