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食用三角龍

霸王龍撕下帶甲獵物的頭,以獲取它們鮮嫩的頸部肉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作者:來自自然雜誌的馬特·卡普蘭

北卡羅來納州羅利市——這是一場不朽的戰鬥:一個兇猛的暴君與一個裝備三個致命角並被頸部周圍的骨質褶皺保護的防禦者之間的戰鬥。然而,霸王龍三角龍之間的激烈戰鬥絕不僅僅是好萊塢的炒作。在三角龍的化石骨骼上發現了眾所周知的霸王龍咬痕,但到目前為止,此類化石一直以孤立的方式進行研究。

與此先例不同的是,上週在北卡羅來納州羅利市舉行的脊椎動物古生物學會年會上發表的一項工作,報告了對大量帶有咬痕的三角龍骨骼的檢查,以及關於霸王龍如何進食的理論。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當今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蒙大拿州博茲曼市落基山脈博物館的丹佛·福勒及其同事研究了來自蒙大拿州地獄溪組的大量三角龍標本,以確定有多少標本帶有霸王龍的典型齒痕。他們發現了18個,其中大部分是頭骨。當他們仔細觀察時,他們注意到了一些重要的事情:沒有一塊骨頭顯示出任何癒合的跡象,這表明這些咬痕是在正在被食用的死動物身上造成的。

當福勒和他的同事檢查頭骨上各種型別的咬痕時,一些標本頸部褶皺上的廣泛穿刺和拉扯痕跡引起了他們的興趣。起初,這似乎毫無意義。“褶皺主要由骨骼和角蛋白組成,”福勒說。“沒有什麼可吃的。”拉扯動作和深平行凹槽的存在使團隊意識到這些痕跡可能不是實際進食的跡象,而是重新定位獵物的跡象。科學家們認為,當霸王龍試圖獲取營養豐富的頸部肌肉時,褶皺擋住了它的去路。

“這很可怕,但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把頭拉下來,”福勒笑著解釋道。研究人員在檢查三角龍的枕髁(頭頸部球窩關節)時發現了更多支援這一想法的證據,並且在那裡也發現了齒痕。只有在動物被斬首的情況下,才會留下這樣的痕跡。

咬和啃
“這項工作具有創新性和徹底性,它真正展示了不完整標本和大型樣本在解釋古生物學方面的價值,”加利福尼亞州克萊蒙特市雷蒙德·M·阿爾夫古生物學博物館的古生物學家安德魯·法克說。

它還表明霸王龍也有溫柔的一面。福勒和他的團隊在幾個三角龍頭骨的前面發現了精確的,甚至是精緻的咬痕,並認為這些是對面部鮮嫩肉的啃咬。

這些發現使福勒和他的同事們質疑霸王龍的進食行為是否隨著動物的生長而發生顯著變化。該團隊認為,憑藉其特別厚的牙齒,成年暴龍科動物將非常適合撕裂像三角龍這樣堅硬的東西,而年幼的個體可能不得不依賴不同的進食策略來防止它們損壞牙齒。

還有一個問題是這些生物如何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進化。“看看更早的時候是否發生了類似的獵物處理模式將會很有趣,”法克說。“我真的很想知道在霸王龍存在之前數百萬年生活的小型暴龍做了什麼。”

本文經自然雜誌許可轉載。這篇文章於2012年10月24日首次發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