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養你的創造力 [書摘]

改編自 《天生創意:揭開創造性思維的奧秘》,作者:斯科特·巴里·考夫曼和卡羅琳·格雷戈爾

在邪典經典、毒品文化小說《裸體午餐》發行前後,作家威廉·S·巴勒斯正在嘗試一種他稱之為剪下技巧的寫作策略。巴勒斯會將頁面上隨機的文字行切碎,然後重新排列,形成新的句子,目的是將他和讀者的思想從傳統的線性思維方式中解放出來。

像巴勒斯這樣的垮掉的一代作家試圖瓦解舊的信仰體系,並鼓勵人們以不同的方式看待世界。他們讚揚智力探索、藝術和音樂的參與、非傳統性和深刻的精神質疑。也許沒有哪位藝術家比傑克·凱魯亞克更能捕捉到這種精神,他的小說已成為冒險和不墨守成規的宣言。

巴勒斯、凱魯亞克和其他垮掉的一代作家的啟示和方法闡明瞭一個關於創造力的重要真理,這一真理現在得到了科學研究的支援:我們需要新的和不尋常的體驗才能進行不同的思考。事實上,培養一種開放和探索性的心態可能是我們為創造性工作所能做的最好的事情。正如凱魯亞克名言所寫:“最好的老師是經驗。”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對於不僅是藝術家,而且是各行各業的創新者來說,新穎的體驗提供了真實世界材料的關鍵組織,這些材料可以紡織成原創作品。對經驗的開放性——對一個人內在和外在世界的認知探索的驅動力——是預測創造性成就的最強大和最一致的性格特徵。

在“五大人格特質”(對經驗的開放性、盡責性、外向性、宜人性和神經質)中,對經驗的開放性對於創造力絕對是至關重要的。那些開放性高的人往往富有想象力、好奇心強、感知敏銳、有創造力、有藝術性、有思想和有智慧。他們被驅動去探索自己內心的思想、情感、感覺和幻想世界,並在外在不斷尋找和嘗試理解他們環境中的新資訊。

追求真理和美

作為一種人格特質,開放性取決於參與和探索,但它也比這更復雜和多方面。對經驗的開放性有多種形式,從熱愛解決數學、科學和技術中的複雜問題,到對學習的如飢似渴,到傾向於提出重大問題並尋求更深的人生意義,到對音樂和藝術表現出強烈的情感反應。有遠見的科技企業家、環球旅行家、精神追求者和各種型別的原創思想家往往具有高度開放的個性。

我們其中一人(考夫曼)為他的博士論文進行的研究表明,至少有三種主要的認知參與形式構成了開放性的核心。智力參與的特徵是尋求真理、熱愛解決問題以及參與思想的動力,而情感參與則與探索人類情感的全部深度有關,並且與偏好使用直覺、情感、同理心和同情心來做決定有關。最後,那些審美參與度高的人表現出探索幻想和藝術的動力,並且傾向於體驗對美的沉浸感。考夫曼發現智力參與與科學領域的創造性成就有關,而情感參與和審美參與與藝術創造力有關。

考夫曼的研究使他和他的同事們對“開放”人格有了另一個有趣的觀察。學習和發現的渴望似乎對創造性成就的影響遠大於認知能力。他發現,那些對想象力、情感和美具有高度認知參與度的人,比那些僅僅在智商或發散思維能力(探索問題的多種可能解決方案的能力)方面較高的人,更有可能取得重大的藝術創造性成就。有時,智力參與甚至比智商更能預測科學領域的創造性成就。

透過觀察藝術和科學領域的創造力,考夫曼和他的同事們發現,對經驗的開放性與整體創造性成就的相關性高於傳統上與創造力相關的其他因素,例如智商、發散思維和其他人格特質。這些發現共同表明,探索的動力,以其多種形式,可能是預測創造性成就的最重要個人因素

事實上,對經驗的開放性體現了我們與思想和情感互動的渴望和動機——追求真理和美、新穎性和新奇性——而探索行為通常為偉大的藝術和科學創新提供了原始材料。

多巴胺驅動

這種參與始於神經層面,即大腦對不熟悉的情況和新資訊的反應方式。將每種形式的經驗開放性統一起來的是對尋求新資訊的強烈渴望和動機,這種渴望和動機根植於個人的神經生理學,構成了他或她人格的核心。

探索的動力取決於多巴胺的功能,多巴胺可能是所有大腦神經遞質中最廣為人知的。您可能知道,多巴胺在學習和動機中起著重要作用。不幸的是,人們對多巴胺存在許多誤解,多巴胺通常被視為“性、毒品和搖滾樂”的神經遞質。儘管有許多流行的描述,但多巴胺不一定與快樂和滿足感有關。

相反,多巴胺的主要作用是讓我們想要東西。當我們有可能獲得巨大回報時,我們的大腦中會湧現出大量多巴胺,但不能保證我們實際上會喜歡或享受我們獲得的東西。明尼蘇達大學的心理學家科林·德揚解釋說,“多巴胺的釋放……增加了探索的動機,並促進了探索中有用的認知和行為過程。” 德揚稱多巴胺為“探索的神經調節劑”。

在最廣泛的層面上,多巴胺促進了心理可塑性,這是一種在行為和思維上探索和靈活地與新事物互動的傾向。可塑性引導我們參與不確定性——無論是思考滿足消費者需求的新應用程式,還是質疑我們自己人生道路的下一步——探索未知,並在尋求其積極潛力中找到回報。隨著可塑性的到來,認知和行為參與以及探索得到增強,並且經常會致力於個人成長。當然,不能保證我們的開放參與會產生積極的結果。然而,對於大多數有創造力的人來說,如果參與本身能夠為創新提供素材,那就足夠了。事實上,研究表明,心理可塑性與高水平的創意產生、日常創造性活動的參與和公眾認可的創造性成就有關。

可塑性由外向性和經驗開放性的混合構成,多巴胺是探索動機的來源。很容易理解為什麼進化上會是這種情況;探索的動力、適應新環境的能力以及在面對不確定性時蓬勃發展的能力都提供了重要的生存優勢。

然而,外向性和經驗開放性之間存在關鍵差異。外向性是與對環境獎勵高度敏感性最相關的人格特質,它體現在健談、善於社交、積極情緒、自信和尋求刺激等品質中。外向型人格者更傾向於探索和追求更原始的“食慾性”獎勵,例如巧克力、社交關注、社會地位、性伴侶或可卡因等毒品。但是,多巴胺對於外向性確實很重要,它在大腦中也有投射,這些投射與認知的許多其他方面密切相關。對經驗特別開放的個體不僅透過食慾性獎勵的可能性獲得能量,而且還透過發現新資訊的可能性獲得能量。知識追逐的刺激最讓他們興奮。

這種認知探索的動機在我們參與和激發我們的同時,也影響著我們對創造性表達的驅動力。我們在藝術和科學的不同領域一次又一次地看到這種品質的展現。畢竟,很難想象有哪項偉大的創造性成就不是由探索人類經驗的某些方面的動力所激發的。

“洩漏”的過濾器和混亂的頭腦

毫不誇張地說,多巴胺是發明的母親。除了促進認知探索外,這種神經遞質還與許多促進創造力的過程有關,包括做夢。我們知道,白天做白日夢和晚上做夢都是幫助我們進入更深層次創造力的寶貴工具。對經驗開放性高的人報告說,他們比那些開放性較低的人做夢更頻繁,夢境也更生動,這可能是因為他們產生了更多的多巴胺。

一種有趣的可能是,湧入大腦右半球的多巴胺支援了經驗開放性和做夢。做夢激發了創造性的見解,而那些具有更多創造性見解的人在大腦右半球表現出更多的啟用。在開放性高的人群中,大腦的多巴胺系統日夜工作以激發創造性的見解。

另一個與創造力相關的重要的認知過程是潛在抑制——大腦中的一種機制,它可以“過濾掉”我們之前多次見過的環境中的物體,因此認為這些物體與我們當前的目標和需求無關。2003年,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家雪萊·卡森和她的同事發現,該大學傑出的創造性成就者更有可能具有降低的潛在抑制——這意味著他們更難過濾掉看似無關的資訊,並且繼續注意到熟悉的事物。

但關鍵是:這些資訊確實被證明是相關的!在相關的研究中,考夫曼發現,那些潛在抑制降低的人對自己的直覺更有信心,而他們的直覺實際上是正確的。潛在抑制降低直接說明了經常與創造力相關的“混亂的頭腦”的概念,因為它反映了傾向於接收來自我們周圍環境的更多資訊,而不是自動過濾和分類。

這種品質的缺點是,它可能使有創造力的人比其他人更容易分心。西北大學的研究員達里亞·扎貝利納發現,具有“洩漏”感官過濾器的人——意味著他們的大腦不能有效地過濾掉來自環境的無關資訊——往往比那些具有更強感官門控的人更具創造力。扎貝利納還觀察到,高度創造力的人比創造力較低的人對環境中的噪音——時鐘滴答聲、遠處的談話聲——更敏感。“感官資訊正在洩漏進來,”扎貝利納解釋說。“大腦正在處理比普通人更多的資訊。”

這種大腦怪癖是許多傑出創造者的已知特徵,包括查爾斯·達爾文、弗朗茨·卡夫卡和馬塞爾·普魯斯特,他們每個人都表達了對聲音的過度敏感。普魯斯特拉上百葉窗,並在他的臥室裡鋪上軟木塞以過濾掉不需要的光線和噪音,並在寫作時戴上耳塞,而卡夫卡則說他需要的不是隱士的孤獨,而是“死人”的孤獨才能寫作。

儘管有時這可能是創造性工作的障礙,但這種分心似乎也對創造性思維非常有益。感官過度敏感性很可能透過擴大大腦的注意力範圍並允許個體注意到環境中更多的細微之處來促進創造力。接收更多資訊可以增加您在遠距離相關的資訊片段之間建立新的和不尋常的聯絡的機會。

天才還是瘋狂?

這些發現對於長期存在的精神疾病與創造力之間的爭論具有深刻的意義。研究已將多巴胺的產生與潛在抑制降低和創造力聯絡起來,也與精神疾病聯絡起來。需要明確的是:精神疾病既不是創造力的必要條件,也不是充分條件。然而,兩者之間似乎確實存在細微的聯絡,因為擁有極其開放的思想會使異想天開的想法更有可能出現。為了支援這一觀點,在有創造力的人和有精神病症狀的人的大腦某些區域,多巴胺受體的表達似乎存在差異。

2010年,斯德哥爾摩卡羅林斯卡學院的神經科學家弗雷德里克·烏倫和他的同事發現,健康、具有高度創造力的成年人的多巴胺系統在某些方面與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大腦中的多巴胺系統相似。在這兩種情況下,他們都觀察到丘腦(一個與感覺知覺和運動功能相關的大腦區域,也在創造性思維中起著重要作用)中多巴胺D2受體的密度較低,這表明創造力與精神病理學之間可能存在聯絡。

丘腦中D2受體較少可能意味著大腦過濾傳入刺激較少,導致從丘腦傳輸到大腦其他部分的資訊流量增加。在那些沒有遭受精神疾病破壞性症狀的人中,這種流量可能會導致創造性思維的增加,並且很可能成為決定創造性成就的幾個認知過程的基礎。“跳出框框思考可能因擁有一個不太完整的框框而得到促進,”烏倫和他的同事在研究中說。

過量的多巴胺可能會導致情感、感覺和幻想的湧入,以至於對同樣對創造力很重要的功能(例如工作記憶、批判性思維和反思)造成重大幹擾。然而,多巴胺過少,創造的動機和靈感可能會減少。

撇開多巴胺不談,研究表明,在高度創造性思維者和容易患精神病的人之間,大腦啟用存在相似之處。2014年,奧地利格拉茨大學的神經心理學家安德烈亞斯·芬克和他的同事發現,在精神分裂型人格(一種人格連續譜,範圍從正常的經驗開放性和想象力水平到魔法思維、空想性錯覺(感知到實際上不存在的模式)和精神病的極端表現)方面得分高的人,在停用或抑制大腦前扣帶回區域的活動方面表現出類似的困難,前扣帶回區域與自我意識、自我感和檢索深刻的個人記憶有關。

實際上,我們所有人都處於精神分裂型人格譜的某個位置,精神分裂型人格特徵的存在一定表明患有精神分裂症。根據塞布魯克大學心理學家露絲·理查茲和她的同事在2001年進行的一項研究,與普通人群相比,患有完全發作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心理健康生物學親屬往往從事異常有創造力的工作和愛好。同樣,西蒙·基亞加和他在卡羅林斯卡學院的同事在2013年報告說,在超過120萬瑞典人中,自閉症患者的兄弟姐妹和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一級親屬在科學和藝術職業中的比例明顯過高。

精神疾病患者的親屬可能遺傳了促進創造力的特質,同時避免了精神疾病中更使人衰弱的方面。為了支援這一觀察,研究人員發現,精神分裂型人格特徵——尤其是“積極”的特徵,例如不尋常的知覺體驗和衝動的不墨守成規——與創造性的個人品質——個人主義、有洞察力、折衷主義、反思性、足智多謀和非傳統——以及日常的創造性成就有關。

順其自然

精神分裂型人格與所謂的意識流狀態和沉浸感有關。心流是完全存在並完全沉浸在任務中的精神狀態。當處於心流狀態時,創造者和他或她的世界融為一體——外界的干擾從意識中消退,頭腦完全開放並專注於創造行為。例如,當劇作家整夜坐著創作一個新場景而沒有意識到太陽正在升起,或者當電影製作人在電腦前花費數小時剪輯粗剪時,就會發生這種情況。

心流對藝術家的體驗至關重要。在對音樂、視覺藝術、戲劇和文學領域的100位藝術家的研究中,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的研究人員巴納比·尼爾森和大衛·羅林斯發現,那些表示自己在創作過程中體驗到更多心流的人,在精神分裂型人格和經驗開放性方面也更高。尼爾森和羅林斯將他們的發現與潛在抑制聯絡起來,認為洩漏的感官過濾器是貫穿精神分裂型人格和經驗開放性的共同線索——並且,也許令人驚訝的是,心流和沉浸感也是如此。研究人員寫道,對於潛在抑制降低的個體來說,未能將傳入資訊預先歸類為不相關,可能會導致“即時體驗不受先前事件的塑造或決定”。

換句話說,異常大量的資訊,遠遠超過那些潛在抑制水平較高的人,進入了他們的意識領域並被他們的頭腦探索。正如尼爾森和羅林斯解釋的那樣,“正是這種對新事物的欣賞以及相關的探索和發現感,激發了對創造過程的深度沉浸,而這種沉浸本身可能會引發體驗質量的轉變,通常是在體驗的強化或提升方面。”

那麼,什麼決定了精神分裂型人格是走向深度沉浸和創造性成就,還是轉向精神疾病呢?這就是許多其他因素髮揮作用的地方。如果精神疾病被定義為在現實世界中有效運作的極端困難,那麼完全無法區分想象與現實肯定會增加患精神疾病的可能性。然而,如果一個人擁有過度活躍的想象力,但有能力區分現實與想象,並且可以利用這些能力在日常生活中蓬勃發展(在動機、創傷後成長、韌性和支援性環境等事物的幫助下),那麼這非精神疾病。

精神分裂型人格譜中的心理過程可能與保護性心理品質相互作用,例如更強的求知慾、改進的工作記憶和認知靈活性。事實上,2011年,日本東北大學的神經科學家竹內光和他的同事研究了沒有神經系統或精神病史的人,發現其中最具創造力的思想家是那些能夠同時讓他們的執行注意力參與到一項費力的記憶任務中,並保持大腦中的想象力網路活躍的人。

你永遠不知道——在某個時刻,一些看似無關緊要或“瘋狂”的想法可能只是在不同背景下產生 brilliant 洞察力或聯絡的成分。值得重申的是:創造力完全在於建立新的聯絡。

改編自斯科特·巴里·考夫曼和卡羅琳·格雷戈爾的《天生創意:揭開創造性思維的奧秘》。由企鵝出版集團旗下 Perigee 出版社出版,企鵝蘭登書屋有限責任公司的一個部門。版權所有 © 2015 斯科特·巴里·考夫曼和卡羅琳·格雷戈爾。

更多探索

探索的神經調節劑:多巴胺在人格中的作用的統一理論。 科林·G·德揚,發表於《人類神經科學前沿》,第 7 卷,第 762 條。線上發表於 2013 年 11 月 14 日。

開放經驗的開放性:藝術和科學領域創造性成就的四因素模型及其關係。 斯科特·巴里·考夫曼,發表於《創造性行為雜誌》,第 47 卷,第 4 期,第 233–255 頁;2013 年 12 月。

由 P50 指數的創造力和感官門控:發散思維者和創造性成就者中的選擇性與洩漏性感官門控。 達里亞·L·扎貝利納等,發表於《神經心理學》,第 69 卷,第 77–84 頁;2015 年 3 月。

斯科特·巴里·考夫曼 是一位人本主義心理學家,探索人類潛能的深度。他曾在哥倫比亞大學、紐約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和其他地方教授關於智力、創造力和幸福感的課程。他主持《心理學》播客,並且是九本書的作者和/或編輯,包括《超越:自我實現的全新科學》、《天生創意:揭開創造性思維的奧秘》(與卡羅琳·格雷戈爾合著)和《天賦不足:重新定義智力》。在 http://ScottBarryKaufman.com 瞭解更多資訊。2015 年,他被《商業內幕》評為“50 位正在改變我們看待世界方式的突破性科學家”之一。他為《大眾科學》撰寫了非常受歡迎的“美麗心靈”部落格近十年。在 X 上關注他。

更多作者:斯科特·巴里·考夫曼
SA Mind 第 27 卷第 1 期本文最初以 “如何培養創造力” 為標題發表於 SA Mind 第 27 卷第 1 期 (), p. 62
doi:10.1038/scientificamericanmind0116-6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