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透過幫助他人獲得快樂

助人為樂者的快感之秘

《獨立宣言》宣稱,追求幸福是一項不可剝奪的權利。的確,幸福是一種普遍的人類渴望——所有年齡、性別、體型和大小的人都想幸福。而人類也已經證明自己非常擅長追求幸福,將大量的金錢、時間和精力投入到這項追求中。但是,我們實際獲得幸福的能力如何呢?嗯,那是另一回事了。找到通往幸福的正確道路可能是一個挑戰,因為正如研究表明的那樣,儘管我們認為自己知道幸福的關鍵,但實際上我們並不擅長預測什麼會給我們帶來快樂。

最近,一個新興的研究領域透過表明親社會行為——旨在使他人受益的自願行為——可以提升幸福感,從而幫助解決了這個幸福悖論。儘管善舉直接有益於接受者的福祉,但它們也會產生令人愉悅的“助人為樂者的快感”,從而使施與者受益。例如,志願工作與更大的幸福感和更少的抑鬱感相關,並且研究表明,每週有一天(連續六週)進行五項隨機的善舉可以增加你的幸福感。此外,在一天的工作結束時,如果你更強烈地感受到你的工作對其他人的生活產生了積極的影響,那麼你在睡前會感覺更加積極。即使是關於消費的研究也發現了類似的影響:那些把錢花在別人身上(而不是自己身上)的人會體驗到更大的幸福感。因此,告訴人們為他人做好事似乎是實現個人幸福的好策略。

然而,我們的新研究試圖表明,即使人們決定做出善舉,他們進行善舉的方式也會極大地影響他們所體驗到的助人為樂的快感。具體來說,在努力幫助他人時,以具體的而非抽象的方式來設定你的目標可能對你更有利,因為這可以增加你的助人為樂的快感。這是一個重要的見解,因為更大的助人為樂的快感不僅會讓你在那一刻更快樂,而且更強烈地激勵你在未來再次給予——從而引發一個為他人做好事和個人幸福的迴圈。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關於塑造我們今天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在我們的實驗中,我們首先需要知道人們期望什麼會讓他們最快樂。我們向參與者展示了兩個相似的目標:使某人快樂的抽象目標,以及這個目標的更具體的版本——使某人微笑。接下來,我們詢問他們,如果他們為實現每個目標而採取行動,他們認為自己會體驗到多少幸福感。與“志在星辰”的流行格言一致,人們預測,讓某人快樂這個更崇高、更抽象的目標會創造更大的助人為樂的快感。

然而,隨後的一個實驗表明,如果給予者以具體的術語來設定他們的目標,他們實際上會更好。在第二個研究中,我們給參與者24小時來做一件善事。一半的人被要求讓某人快樂;另一半的人被要求讓某人微笑。我們發現,儘管兩組的人都做了相同的行為(例如贈送禮物、提供食物和飲料或伸出援手),但那些追求更大、更抽象的讓別人快樂的目標的人最終比那些追求更簡單、更具體的讓別人微笑的目標的人更不快樂。

此外,在對近 500 名不同的人進行的六項研究中,我們表明這種效應不僅適用於使某人快樂(相對於微笑)的目標,而且適用於一般的善舉目標。當目標與環保主義(例如,增加回收或再利用的材料或資源量與支援環境可持續性)和健康(例如,給那些需要骨髓移植的人提供更大的找到捐贈者的機會與給予他們更大的希望)相關時,我們顯示了同樣的效果。目標是為了造福個人、群體還是整個社會並不重要——具體的目標仍然優於抽象的目標,併為給予者帶來了更大的幸福感。但是,是什麼解釋了這種幸福感的差異呢?

我們發現,以具體的術語來設定目標會使給予者對自己的成功前景更加現實。當期望過高時,可能會導致失望和更少的幸福感。但是,當你以具體的方式來設定目標時,你會更專注於如何實現該目標,並能更好地預測你在前進過程中可能遇到的障礙和機遇。這有助於你設定準確的期望,讓你的善舉能夠真正實現。此外,當目標以具體的方式設定時,你往往會更加自信地認為自己已經實現了目標,因為成功的標準不那麼模糊:你是否讓某人微笑是很清楚的,但是很難說你是否讓某人快樂。與其追逐崇高、抽象的目標,我們最好以更具體的術語來重新定義這些目標。這樣,我們不是希望偶然獲得幸福,而是可能直接走向幸福——並在此過程中為世界做一些好事。

Are you a scientist who specializes in neuroscience, cognitive science, or psychology? And have you read a recent peer-reviewed paper that you would like to write about? Please send suggestions to Mind Matters editor Gareth Cook, a Pulitzer prize-winning journalist at the Boston Globe. He can be reached at garethideas AT gmail.com or Twitter @garethidea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