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僅幾年後,新聞專題和學術論文將紀念大蕭條開始100週年。塵封已久的檔案照片將被拂去灰塵,展示焦躁不安的人群聚集在銀行門口,拼命想取回他們畢生的積蓄。
最近幾天,一場針對財政困境中的矽谷銀行(SVB)倒閉的某種彩排正在上演。 按照傳統,人們確實出現在銀行門口。但自上次經濟衝擊以來的幾十年裡,矽谷的創造力為儲戶大規模湧現引發銀行擠兌提供了替代途徑。每一個可用的電子渠道——Slack、Twitter、網上銀行——都被動用起來,所有這些都無需親自前往位於加利福尼亞州聖克拉拉市塔斯曼大道3003號的銀行總行。私人的Slack頻道充斥著人們提取資金的狂熱資訊。儲戶可以坐在家裡,不停地重新整理瀏覽器數小時,試圖完成線上轉賬,將他們的現金轉移到另一家機構。美國眾議院金融服務委員會主席帕特里克·麥克亨利在最近的一份宣告中將正在發生的事情描述為“首次由Twitter引發的銀行擠兌。”
在過去的100年裡,沒有改變的一件事是,一想到可能會失去所有積蓄或維持企業運轉的現金,就會感到極度的恐懼。行為經濟學學科以及相關的行為金融學和神經經濟學領域,專門研究可能導致金融市場“群體性瘋狂”的偏見和非理性。《大眾科學》為了更好地理解科技初創公司負責人和風險投資家爭先恐後奪路而逃的心理,採訪了加州理工學院行為經濟學教授、麥克阿瑟獎學金獲得者科林·卡梅勒。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以下是採訪的編輯稿。]
我們想向一位行為經濟學家詢問,哪些型別的錯誤思維可能導致矽谷的銀行倒閉。
我確實有一個關於正在發生的事情的理論。它與所謂的“偏度”有關。正偏度是上行潛力。這意味著有很小的機會發生非常棒的事情,例如買彩票中獎或一家公司在初創企業界成為價值數十億美元的“科技獨角獸”。負偏度則相反:它是指發生可怕事情(如銀行擠兌)的小機率事件。
因此,風險投資家[VC]和初創企業界非常擅長兩件非常有趣的事情。一是風險投資家不介意賠光所有的錢。他們當然不想賠錢,但他們明白,如果你投資於這些潛在獨角獸的投資組合,正偏度或高上行潛力也意味著十分之九的賭注,或類似的很大比例,最終將歸零。而只有10%的機會獲得鉅額回報。
其理念是:你要努力管理投資組合,儘可能多地擁有獨角獸贏家。因此,大量的風險投資分析和定價都是:你如何區分好的長期投資和壞的長期投資?正如我所提到的,[風險投資家]非常習慣賠錢的想法。因此,他們幾乎具有免疫力。你可以向一家公司投資2000萬美元,三年後它的價值為零。這根本不會讓他們感到不安,因為他們明白這是你付出的代價。你就好像在買彩票一樣。
那麼你的第二點,負偏度呢?
我認為風險投資家不太擅長擔心下行潛力。我的意思是:如果你閱讀對初創企業人士的採訪,會發現其中充斥著大量的吹噓。他們會說,“這是最偉大的產品,我們將成為下一個Facebook”或“下一個谷歌”或下一個任何東西。“我們將成為面向學童的Uber”或類似的東西。通常,這群人中瀰漫著一種毫無節制的樂觀情緒。
然而,銀行業和金融業則恰恰相反。這與所謂的風險管理有關。因此,處理大量資金的公司,尤其是金融公司,都設有風險經理。他們通常向高管層彙報工作,而且非常重要。他們的工作就是擔憂。他們的工作是詢問,“在哪些情況下我們可能會損失大量資金?”他們試圖防範下行風險。我認為,將資金存放在像SVB這樣的地方的大多數科技公司都沒有考慮風險管理。[編者注:據報道,SVB自身在去年大部分時間裡都沒有風險官。]
許多SVB的客戶都是公司的創始人,他們在銀行裡有個人資金、抵押貸款等等。SVB以支援創始人而聞名。將你所有的資產和公司資金都存入一家銀行通常不是最明智的做法。家庭理財的第一條規則是多元化:不要把所有的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
從風險管理的角度來看,銀行客戶根本沒有考慮他們銀行SVB的實力。這不是他們真正應該做的工作——他們依靠監管機構和SVB的管理人員來擔心銀行的財務健康狀況。
因此,我認為風險管理文化,正如通常的做法那樣,與矽谷文化是對立的。矽谷擁有世界上最不厭惡風險的人,但他們承擔風險是因為他們喜歡正偏度。銀行的初創企業客戶的本性中不包含考慮銀行擠兌風險。
我不確定這種對負偏度的視而不見在多大程度上延伸到了SVB高管身上,他們大多具有正規的銀行從業背景。他們做了許多不尋常的貸款,例如接受初創公司的股份作為抵押品,這些股份可能並不總是具有很高的流動性。如果貸款無法償還,他們不得不以某種方式出售這些股份。他們以“理解”風險投資和初創企業貸款的方式而聞名,而大型銀行則不具備這種能力。一個主要的錯誤似乎是將大量SVB資產投入到“安全”的長期抵押貸款支援證券中,當利率上升時,這些證券的價值可能會大幅下跌。
從群體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這種文化是否會造就某種群體思維模式,從而滋生虛假的信任感?經濟學家兼專欄作家保羅·克魯格曼在一條推文中寫道:“從深層意義上講——儘管不是從法律意義上講——SVB實際上所做的是一種類似於[伯納德·]麥道夫的親緣欺詐。它成功地讓風險投資/初創企業/加密貨幣等領域相信它是他們中的一員,是他們社群的一部分,因此值得信賴。”
親緣欺詐指的是人與人之間預先存在的群體聯絡,這可能使詐騙得以發生。通常,親緣關係存在於宗教團體內部或基於某種共同的背景。在科技行業,也存在某種親緣關係:誰與誰做過交易,你是否畢業於斯坦福大學等等。科技行業存在一種態度,即你是一個部落的一部分,一個你可以自然信任的人群。而這在實踐中通常意味著:“我遇到了這個人;他和我畢業於同一所大學”或“我遇到了這個人,他為我們的初創公司投入了一些資金。”因此,“任何和我畢業於同一所大學的人都不可能把一家銀行搞垮。”
但事情並非總是如此。人類是很複雜的。SVB似乎在科技界被視為“我們的銀行”,其魅力堪比伯尼·麥道夫或Theranos的伊麗莎白·霍姆斯,儘管其惡意程度不如他們。
關於實際刺激銀行擠兌的心理,你還有其他想法嗎?
銀行業專家談論一種稱為蔓延的現象。例如,如果我認為其他人會提取他們所有的錢,我就會試圖先提取我的錢,因為銀行裡沒有足夠的錢。道格拉斯·戴蒙德和菲利普·迪布維格去年因建立這種現象如何發生以及如何預防它的數學模型而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
然而,導致蔓延的原因和如何預防它的配方根本沒有明確的定義。我們離擁有一個可以預測 蔓延何時可能發生的公式還差得很遠。
各個領域都研究過行為蔓延。例如,如果你為一個銀行擠兌建模,並且模型中網路中的三個大客戶取走了他們的錢,這是否會導致其他人繼續擠兌銀行?或者是否存在某種臨界點,例如“三個客戶還可以,但五個就太多了”?對於這類問題,答案通常是“視情況而定”。而且幾乎肯定存在某種不確定性——即使在相似的經濟條件下和相同程度的媒體宣傳下,你可能會在一個銀行發生擠兌,但在另一個銀行卻不會發生。
我認為,未來為了更多地瞭解蔓延,應該將群體心理學與來自動物群體行為(動物的蜂擁踩踏就是一個例子)等其他領域的思想混合起來研究。群體和部落主義以及資訊流動也是其中的一部分。顯然,許多科技初創公司和風險投資公司都在互相溝通,並開始擔心這家銀行,這引發了最初的幾位大客戶提取資金。
腦研究是否探索過關於這些行為的任何想法?
關於從眾行為的神經特徵,已經有很多研究。在一項典型的研究中,人們會聽到一首歌曲的幾秒鐘片段。然後,他們被告知,比如,其他三個人喜歡它,但有一個人不喜歡。當人們同意大多數人的意見並說“我也喜歡它”時,大腦中會出現與獎勵相關的活動。與他人的想法保持一致似乎是一種普遍的獎勵,就像金錢或食物一樣。我原本以為不從眾會有獎勵,但普遍的發現是從眾行為會帶來神經獎勵。
就SVB而言,透過與他人的行為保持一致(“他們正在取錢,我也應該取錢”)而產生的大腦獎勵可能只是解釋SVB的部分原因。但這仍然可以為加速銀行擠兌提供少量燃料。
解決蔓延等問題的一些方案似乎不可避免地需要政治和監管措施。
在[2010年],[多德-弗蘭克[華爾街改革和消費者保護法案]]確實實施了更多的控制和監管,包括增加銀行準備金和“壓力測試”,在壓力測試中,你會檢視所有數字,並嘗試猜測在利率或經濟狀況發生變化後,銀行資產負債表會是什麼樣子。你希望在財務上為銀行做好地震防護。但正如你可能知道的那樣,2018年通過了多德-弗蘭克法案的補充條款,該條款規定,我們將把最需要這種最嚴格審查的大型銀行的規模從資產500億美元提高到2500億美元。SVB的資產為2090億美元,因此,如果沒有2018年的法律,它可能會從更好的壓力測試中發現潛在的困境。然後,銀行監管機構和SVB本身可能會收到早期預警訊號,並可能透過要求更多準備金或增加資本來採取行動,從而更好地保護儲戶。
可以採取哪些步驟來提醒人們保持警惕?
我認為,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實際上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公開發生一些糟糕的事情。這會提高所有人的意識。很難將文化轉變為預防文化。而政治經濟學也無濟於事,正如2018年的法律所表明的那樣。這些 人以成為風險承擔者而自豪。將你所有的錢都存入一家可能發生銀行擠兌的銀行,這也是一種風險。但在我看來,科技行業對這種罕見的風險視而不見,並且不習慣擔心這種風險。 現在銀行將受到其風險經理和投資者的說教,甚至可能在股東大會上受到說教。因此,我認為人們的意識會提高,但仍然會存在這樣一種觀點,即風險經理是謹慎的憂慮者。他們就像森林巡邏員一樣,來到一個營地,說:“你們的篝火只能有兩英尺寬。這個篝火有兩英尺半寬。你們必須把它熄滅。”沒有露營者想聽到這些。
我認為你會得到一些糾正,但它主要會以這樣的形式出現:“讓我們不要成為下一個SVB或下一個Signature”[另一家最近倒閉的銀行]。目前可能不會再發生另一次大的銀行擠兌,因為這次擠兌已經發生了。這可能是因為銀行自願進行更多的壓力測試,即使法規沒有要求他們這樣做,或者是因為風險投資家擁有20家公司的投資組合,但不鼓勵這些公司都使用同一家銀行。
編者注:據美聯社報道,司法部和證券交易委員會已對SVB倒閉事件展開調查,並且他們正處於調查銀行高管行為的早期階段。截至本文發表時,矽谷銀行尚未回覆置評請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