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線搜尋“海洋帶”,您將看到數百張描繪相同海洋垂直剖面的插圖。最上面薄薄的一層是“陽光”或上層中層帶,它接收到足夠的光線,供浮游植物、藻類和一些細菌進行光合作用。下面是暮光帶,光線逐漸減弱,但仍然足夠強,一些動物可以看到,許多動物透過生物發光自行發光。接下來是午夜帶,沒有可測量的光線,然後是無情的寒冷深淵。最後,是令人難以置信的深海溝,被稱為哈達爾帶,以希臘神話中的冥王哈迪斯命名。
在這種經典觀點中,光線的多少和水壓(隨深度穩步增加)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哪些生物生活在哪裡。這些因素很重要,但水溫、鹽度、氧氣和氮氣的含量以及不斷變化的海流也很重要。在全球範圍內收集的資料表明,海洋動力學和海洋生命比我們想象的要複雜得多,在我們探索的過程中一次又一次地給我們帶來驚喜。
圖片來源:珍·克里斯蒂安森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今天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圖片來源:斯凱·莫雷特;來源:“南大洋的全球重要性及其淡水迴圈的關鍵作用”,作者:邁克爾·P·梅雷迪思,發表於《海洋挑戰》,第 23 卷;2019 年(參考文獻)
圖片來源:珍·克里斯蒂安森

圖片來源:斯凱·莫雷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