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成分標籤如何改變了美國食品

在過去的三十年中,幾乎所有在美國銷售的包裝食品都貼有營養成分標籤,這對食品系統產生了重大影響

Various nutrition fact labels in red, blue, white and green layed out.

營養成分標籤旨在滿足不斷變化的飲食趨勢和公共健康目標。

NoDerog/Getty Images

以下文章經 The ConversationThe Conversation 許可轉載,The Conversation 是一家報道最新研究的線上出版物。

營養成分標籤,這個自 1994 年以來幾乎在每件 美國包裝食品產品上都能找到的黑白資訊框,最近已成為消費者透明度的象徵。

蘋果公司的“隱私營養標籤”(披露智慧手機應用程式如何處理使用者資料)到“服裝成分”標籤(標準化服裝的道德披露),各行業的政策倡導者都將“營養成分”作為增強消費者能力和促進對社會負責的市場的典範。他們認為,直觀的資訊修復可以解決一系列市場驅動的社會弊病。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然而,這個熟悉的日常產品標籤實際上有著複雜的歷史。

我研究食品監管和飲食文化,在研究 食品和藥物管理局關於食品標準和標籤的政策 歷史時,開始對營養成分標籤產生興趣。1990 年,美國國會通過了《營養標籤和教育法》,強制所有包裝食品貼上營養標籤,以幫助解決人們日益關注的與不健康飲食相關的慢性病發病率上升問題。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 (FDA) 於 1993 年推出了“營養成分”面板,作為一種公共衛生工具,旨在幫助消費者做出更健康的選擇。

營養成分標籤最明顯的目的是讓消費者瞭解食品的營養特性。然而,在實踐中,這個標籤所起的作用遠不止告知購物者。它還編碼了關於如何將食物轉化為營養素以滿足美國公眾多樣化需求的廣泛政治和技術妥協。

“每日攝入量百分比”來自哪裡?

標籤上的每日攝入量 (DV) 百分比並非都來自同一來源。這反映了標籤的不同公共健康目標。

維生素等微量營養素的推薦值基於美國國家科學、工程和醫學院的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 (RDA)。維生素 RDA 的制定源於歷史上對營養不良和滿足最低需求的擔憂。

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質等常量營養素的每日攝入量百分比基於美國農業部膳食指南。常量營養素的每日攝入量反映了對暴飲暴食的新擔憂,以及對鼓勵最大攝入量的“負面營養”的關注。

每日攝入量反映了兩種根本不同的擔憂原因。微量營養素的數字代表下限:兒童應滿足的基本最低維生素需求,以避免營養不良。另一方面,常量營養素的數字是上限:成年人如果想預防因攝入過多高鈉或高脂肪食物而引起的未來健康問題,應避免超過的目標最大限制。

Annotated nutrition label highlights key elements: serving information, calories, nutrients and percent daily values.

當前的營養成分標籤分為四個主要部分。

食品和藥物管理局

為什麼是 2,000 卡路里?

FDA 幾乎使用了 2,350 卡路里 作為計算每日攝入量的基線,因為這是針對四歲及以上美國人的推薦人口調整平均卡路里需求量。但在健康團體的反對之後,他們擔心較高的基線會鼓勵過度消費,FDA 最終確定為 2,000 卡路里。

FDA 官員認為,這個數字不太可能“被誤解為個人目標,因為一個整數的隱含特異性較低”。這意味著 2,000 卡路里實際上並不是大多數閱讀標籤的美國消費者的目標。相反,這是公共衛生界對集體風險 préoccupé 的一個例子——一位科學家稱之為“治療患病人群而不是患病個體”。

透過選擇一個易於計算的整數和一個低於美國人平均水平的卡路里計數,FDA 官員傾向於實用性和有效性,而不是準確性和客觀性。他們認為,提倡較低的 2,000 卡路里基線將抵消美國人過度飲食的傾向,並且對整個人口而言利大於弊。

誰決定份量大小?

根據 1990 年的《營養標籤和教育法》,份量大小應反映“習慣性使用的量”。

在實踐中,這涉及 FDA、美國農業部(也為膳食指南工具(如 MyPlate)設定份量大小)和食品製造商之間的日常談判。每個機構都對消費者的期望和食品消費資料進行研究,同時考慮到食品的製備方式和“通常食用方式”。

份量大小也由產品包裝決定。例如,無論蘇打水罐含有多少液體盎司,通常都被視為單份容器,因此只有一份。

Examples of original and new nutrition labels show differences in a side-by-side comparison.

對比顯示了 1993 年的營養成分標籤與 2016 年的設計。

食品和藥物管理局

名字的含義?

該標籤幾乎被稱為“營養價值”或“營養指南”,以突出每日攝入量是建議值。當時的 FDA 副局長邁克·泰勒提議使用“營養成分”,聽起來更具法律中立性和科學客觀性。

新設計——樸素的黑色 Helvetica 字型,白色背景,使用縮排的子組和髮際線以提高可讀性——以及權威的粗體標題幫助“營養成分”確立為易於識別的政府品牌。

這導致了其他政策領域的模仿者:首先是針對非處方藥的“藥品成分”,然後是各種科技行業的消費者保護舉措,例如聯邦通訊委員會的“寬頻成分”和“人工智慧營養成分”。

自 1990 年代以來,營養成分面板基本保持一致,儘管進行了一些更新,例如在 2002 年添加了反式脂肪的行,並在 2016 年添加了新增糖的行,以反映不斷變化的公共衛生重點。

計算成分的新方法

建立營養成分標籤需要構建一個全新的營養資訊科技基礎設施。將多樣化的美國飲食轉化為一套一致的標準化營養素,需要新的措施、測試程式和標準參考

Diagram shows how various types of food are positioned within a food triangle where each corner represents the maximum percentage of fat, carbohydrate or protein content.

一個圖表,根據脂肪、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含量比較不同的食物。

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

在開發該技術基礎設施方面的一個關鍵參與者是官方分析化學家協會。在 1990 年代初期,AOAC 專責小組開發了一個食品三角形矩陣,根據食物中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質的比例將食物分為幾類。其目的是確定測量卡路里或糖含量等營養特性的適當方法,因為食物的物理特性會影響每種測試的有效性。

營養成分標籤的遺產

如今,公私合作進一步推動了將食物轉化為簡化的營養成分概況,使營養成分即插即用。美國農業部食品資料中心提供了一個全面的配料營養成分概況資料庫,製造商可以使用該資料庫來計算新包裝食品的營養成分。該資料庫還為許多飲食和營養應用程式提供支援。

為營養成分標籤開發的分析工具幫助建立了當今數字飲食平臺的基本資訊基礎設施。但批評人士認為,這些資料庫強化了一種過度簡化食物的觀點,即食物僅僅是其營養素的總和,而忽略了食物的不同形式(例如其水分、纖維材料或多孔結構)如何影響身體代謝營養素的方式。

事實上,許多關注超加工食品對健康產生負面影響的營養研究人員現在談論食物基質,以強調與 AOAC 透過其食品三角形尋求的完全相反的東西:需要對食物如何塑造健康進行整體理解。

令人驚訝的是,營養成分標籤的最大影響可能是推動食品行業重新配製產品以實現吸引人的營養成分概況——即使消費者沒有仔細閱讀標籤。雖然最初設想為一種教育工具,但我認為,在實踐中,營養成分標籤更像是一種市場基礎設施,在消費者在超市找到這些食品之前很久,就已經重塑了食品供應,以滿足不斷變化的飲食趨勢和公共健康目標。

本文最初發表於 The Conversation。閱讀原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