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誌性的創生之柱是如何形成的

一項新的模擬可能會改變天文學家對O型恆星的看法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事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發現和塑造當今世界的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還記得創生之柱嗎?自從哈勃太空望遠鏡在1995年拍攝了這張壯觀的照片以來,它就出現在海報、T恤和螢幕保護程式上。雖然每個人似乎都熟悉這些柱子,但它們是如何形成的細節一直不清楚。一個計算機模擬可能終於解開了這個謎團。加的夫大學天文學家斯科特·貝爾福和他的同事利用氣體流動的物理學,幾乎完全再現了著名的柱狀結構。

這三根氣體柱位於銀河系的鷹狀星雲內,之所以得名,是因為這些柱子是製造恆星的工廠。這些柱子本身是一顆巨大的、附近的O型恆星的產物,它用強大的風雕刻了氣體。O型恆星是宇宙中最大、最熱的恆星,壽命短暫,對周圍環境造成嚴重破壞。它們強烈的輻射加熱周圍的氣體,形成膨脹的氣泡。根據新的模擬,跨越160萬年,具有創生之柱所有特徵的柱狀結構自然地沿著這些氣泡的外緣形成,因為它們膨脹並撕裂邊緣。

貝爾福在6月英國皇家天文學會全國天文學會議上提出的模擬還表明,O型恆星對恆星形成具有意想不到的影響。之前的研究表明,O型恆星啟動了恆星的創造,這些恆星經常可以在它們附近找到。然而,模擬表明,O型恆星周圍的氣泡經常破壞恆星形成的雲。在其他情況下,它們壓縮周圍的氣體,以比原本更早地啟動恆星的誕生,導致它們更小。“我們對此感到非常驚訝,”貝爾福說。慕尼黑大學天文臺的天文學家詹姆斯·愛德華·戴爾的模擬也質疑O型恆星是否真的觸發了恆星形成。戴爾說,“我發現觸發效應遠不如破壞性效應重要,這在貝爾福的模擬中似乎也是如此。”這是一個普遍真理:破壞和創造攜手並進。

Clara Moskowitz大眾科學的高階編輯,她在那裡負責報道天文學、太空、物理學和數學。她在大眾科學工作了十年;之前她曾在Space.com工作。莫斯科維茨曾對火箭發射、太空梭升空和著陸、亞軌道太空飛行訓練、山頂天文臺等進行現場報道。她擁有衛斯理大學的天文學和物理學學士學位,以及加州大學聖克魯茲分校的科學傳播研究生學位。

更多作者:Clara Moskowitz
大眾科學 Magazine Vol 311 Issue 3這篇文章最初以“An Origin Story”為標題發表於大眾科學雜誌 第311卷 第3期 (), p. 21
doi:10.1038/scientificamerican0914-2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