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的哲學家威廉·詹姆斯提出,自我可以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我”,它在身體上感知和體驗世界,第二部分是“我”,它包含關於自己的心理敘述,基於一個人過去的經驗。配備高科技工具包的神經科學家已經開始在長期尋找負責創造自我這兩個方面的腦區方面取得一些成功。
“我”的發現首先出現。預設模式網路,這個術語由神經學家馬庫斯·雷切爾在2001年創造,已經成為“我”這個自我方面的主要參與者。當一個人沒有專注於任務時,這個腦區集合是活躍的,研究人員發現它在處理自我參照的想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這個網路]已經被認為是自我意識的中心,”約瑟夫·帕維茲說,他是一位神經學家,也是斯坦福大學研究自我的教授。
相比之下,“我”一直更難確定——至少直到最近才如此。我們擁有的我們居住在一個身體裡的意識(稱之為基本的“我性”)形成了一座橋樑,在意識和無意識狀態之間不斷來回切換。假設你正坐在餐桌旁或站在那裡等火車。除非你感到疼痛,否則你不會時刻意識到你的手、你的小腿、你的大腳趾,甚至你的整個身體。但是,只要你想到這些部位中的任何一個,你就可以立即感受到它們的存在。“我性”就是你確實佔據自己身體的感覺。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關於塑造我們今天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在尋找大腦中的“我”時,研究人員推斷預設模式網路將是一個合乎邏輯的起點。特別令人感興趣的是網路的一個片段,稱為後內側皮層(PMC),位於頭部後部,在兩個半球相遇的區域附近。神經影像學研究表明,當人們回憶記憶或進行傾向於激發自我相關想法的思維漫遊時,PMC是活躍的。因此,科學家們想看看,破壞該區域的腦活動是否會以某種方式改變研究參與者的身體自我意識。但是,當帕維茲和其他人透過向癲癇患者的大腦中注射電流來破壞PMC中的腦活動時,他們未能改變身體的“我”感覺。(這些研究通常在癲癇患者中進行,因為醫生會在這些研究志願者的腦中植入電極,以便在手術前監測他們的大腦活動。)
然後,在2018年,帕維茲遇到了一位患有癲癇的患者,他向他求助,症狀不尋常。這位患者說,在癲癇發作期間,他會進入一種奇怪的解離狀態,導致他失去協調感,並感到與內在自我脫節。當帕維茲和他的同事探測這位患者的大腦以找到他癲癇發作的根源時,該團隊發現它們起源於PMC的一個特定區域,稱為前楔葉。
這一偶然的發現促成了帕維茲和他的同事們的最新研究,發表在6月份的Neuron雜誌上,在該研究中,他們招募了八名癲癇發作源於PMC以外區域的人,以確保他們正在檢查在該區域具有健康組織的人。所有八名參與者都在PMC中植入了電極以進行電刺激。
刺激前楔葉導致所有八個人都報告了主觀體驗的改變,類似於癲癇發作源於該區域的人報告的情況。這些變化包括漂浮感、頭暈、注意力不集中以及與自身分離的感覺。一些參與者表示,這種分離感讓他們想起了服用迷幻藥時的感覺。“我們發現,透過刺激這個特定區域,我們可以導致我們身體存在感的扭曲,”帕維茲說。
瑞典卡羅琳斯卡學院的認知神經科學家亨裡克·埃爾森說,“這些發現是原創的,非常有趣”,有助於更好地理解大腦如何處理身體自我意識,他沒有參與最近的研究。埃爾森補充說,作者的結果與他自己小組之前的研究工作相符,該研究發現,當使用出體幻覺改變個體身體自我感知時,前楔葉是活躍的,這種幻覺讓參與者感覺他們的真實身體不再是他們自身的一部分。(透過觀看陌生人的身體被觸控的影片,同時在自己身體的相同部位接受觸控,參與者會感覺自己佔據了另一個身體。)埃爾森補充說,由於帕維茲和他的團隊在他們的研究中依賴於參與者的自我報告,因此也有益於透過更客觀的方式(例如行為實驗)來檢查刺激這個腦區如何改變身體自我。
為了確定前楔葉與預設模式網路的關係,帕維茲和他的團隊將五名參與者放入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掃描器中,並記錄了他們在休息時的大腦活動。研究人員發現,導致參與者身體自我意識發生改變的前楔葉部分不是預設模式網路的一部分,儘管它們與該網路內的區域形成了連線。該研究的共同作者、帕維茲在斯坦福大學實驗室的博士後學者戴安·呂說,這一發現意味著存在兩個不同的系統來處理自我。“一個是基於記憶的敘事自我,另一個是身體自我,”她說。換句話說,“我”和“我”位於大腦中不同的網路中。呂未來研究要解決的一個大問題是,這兩個網路究竟是如何相互作用的。
帕維茲希望這項研究將有助於闡明抑鬱症等疾病中發生的情況,這些疾病的特徵是過度沉思和關於自己的負面想法。帕維茲說,這些人可能會發現自己陷入一種模式,即根據自身來看待周圍的一切,同時失去從第三人稱視角看待事物的能力。因此,他想知道,對“我”和“我”網路如何相互作用以根據我們對世界的主觀體驗來潤色我們的記憶的新興理解——再加上對網路之間的串擾在抑鬱症患者中是否變得過度活躍的新見解——是否可以揭示幫助人們擺脫這種可怕迴圈的方法。
俄克拉荷馬州勞瑞特腦研究所的精神病學家和神經科學家薩希布·卡爾薩沒有參與這項工作,他說這項研究可能有助於解釋人們在使用迷幻藥等藥物或透過非藥物手段(如躺在感覺剝奪艙中)時報告的出體體驗的要素,在感覺剝奪艙中,個體漂浮在黑暗的注水容器中,並與他們的感官隔絕。卡爾薩指出,他和他的同事們發現在帕維茲的研究中與身體自我意識相關的腦區——楔葉以及其他相關區域在接受漂浮療法的人身上發生了變化。他補充說,這項研究還為治療患有解離是常見症狀的疾病(如功能性神經障礙)的人提供了一個潛在的大腦區域來作為治療靶點,在功能性神經障礙中,神經系統功能障礙會導致各種各樣的症狀,以及與創傷相關的障礙。“基於這項工作,可以進行一系列令人興奮的研究,”卡爾薩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