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些常見藥物如何使人們更容易受到高溫影響

隨著氣候變化帶來更強烈的熱浪,科學家們正在努力瞭解某些藥物如何與人體的體溫調節系統相互作用

Stock photograph of Asian female model appearing to be overheated, sweating, with one hand placed on chest

Doucefleur/Getty Images

毫無疑問,夏季正在變得更熱。極端高溫事件預計在未來幾年將變得更長、更強烈和更頻繁——氣溫上升已經對人體造成了影響。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上個月釋出的一份報告發現,2023年5月至9月與熱相關的急診室就診人數大大高於以往任何年份。現在,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依賴某些藥物的人,特別是包括抗精神病藥在內,可能會變得特別容易受到與熱相關的疾病和不良副作用的影響,因為氣溫不斷攀升。

研究已經證實,患有精神分裂症糖尿病心血管或呼吸系統疾病等慢性疾病的人通常更容易過熱——而他們需要的藥物實際上可能會加劇這些風險。2020年PLOS ONE雜誌上的一項研究發現,各種常用處方藥會干擾人體感知和保護自身免受高溫的能力,從而增加住院風險。這些藥物包括利尿劑、抗精神病藥、β受體阻滯劑、興奮劑、抗高血壓藥和抗膽鹼能藥物(包括帕金森病和膀胱控制藥物)。非法使用苯丙胺和一些其他藥物,包括未經許可的減肥藥,如二硝基苯酚,可能會改變體溫。

哥倫比亞大學醫學中心急診醫學助理教授亞當·布魯門伯格說:“有很多藥物會削弱我們散發熱量和降溫的能力。”與藥物相關的熱應激或疾病(也稱為藥物引起的體溫過高)的急診室就診仍然相對罕見——但布魯門伯格表示,隨著熱浪和破紀錄高溫持續增加,這種情況可能會發生改變。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報道關於發現和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布魯門伯格說,人體內建的“恆溫器”系統旨在將體溫維持在華氏97至99度(攝氏36至37度)之間,並補充說,體溫超過華氏104度(攝氏40度)可能會危及生命。被稱為下丘腦的大腦結構有助於協調各種過程,以在天氣過熱時保持核心體溫穩定。它作用於自主神經系統,自主神經系統負責透過許多重要過程(包括心率、血壓和呼吸)使身體保持體內平衡。下丘腦還調節出汗並擴張皮膚、手臂、腳和麵部的血管以散發體熱——並且它會引起不適感,促使身體尋找陰涼處、水或休息。

專家表示,許多與藥物引起的體溫過高相關的藥物都有一個共同因素:它們是抗膽鹼能藥。這些藥物阻止細胞受體與一種稱為乙醯膽鹼的神經遞質結合,乙醯膽鹼在自主神經系統及其熱調節反應(如排汗)中起著重要作用。阻斷其作用會導致口乾和尿瀦留——感覺需要排尿但無法做到。“其中一些藥物可能會導致更高的熱敏感性,因為您不出汗,”密歇根大學藥學院院長維姬·埃林格羅德說。“您的身體沒有產生它應該產生的分泌物。”抗膽鹼能藥還會引起皮膚潮紅、瞳孔放大、視力模糊、發燒和精神狀態改變。臨床醫生歷來使用關於這些症狀的助記符來診斷抗膽鹼能中毒

布魯門伯格說:“許多藥物都具有輕微的抗膽鹼能特性,即使這不是它們作為藥物的主要目的。”例如,一些過敏藥物主要阻斷細胞的組胺受體——但它們也可能與其他受體結合,從而仍然產生抗膽鹼能作用。

一些抗精神病藥和神經安定藥(第一代抗精神病藥也可能導致這種情況,並可能產生多巴胺阻斷效應。多巴胺通常被稱為“感覺良好”的激素,它會影響動機、記憶甚至身體運動;阻斷多巴胺會使人感到僵硬,並導致步態、平衡和肌肉出現問題。減少這些副作用的一種方法是將抗精神病藥與抗膽鹼能藥配對使用——進一步干擾乙醯膽鹼並可能擾亂體溫調節。例如,服用抗精神病藥物氟哌啶醇治療精神分裂症的人通常會服用一種名為苯託品的抗膽鹼能藥物,以減少一些不良副作用,但在極少數情況下,可能會升高體內溫度。布魯門伯格說,如果人們服用適當的處方劑量,這種情況不應該發生,“但這是有可能的。”

抗精神病藥物以及通常用於治療雙相情感障礙、抑鬱症和失眠症的藥物通常作用於大腦,這意味著它們可能會影響控制體溫的神經通路。一些較老的抗精神病藥已知偶爾會引起一種稱為神經阻滯劑惡性綜合徵嚴重反應,這會影響人體的體溫調節能力,埃林格羅德指出。“現在,使用我們的新型藥物,這種情況不那麼常見了。但也許隨著氣候的影響,它會變得更加常見,”她說。

關於精神疾病的新研究迅速改進了現有療法,並促成了減少一些不良副作用的新策略;這些步驟包括將抗精神病藥與其他藥物配對使用。但是,每個人對藥物的反應仍然可能有所不同。此外,“[這些藥物]實際阻斷乙醯膽鹼受體的程度因藥物而異,這就是為什麼您會看到一類藥物中的一種藥物確實具有這種[抗膽鹼能]作用,而同一類藥物中的另一種藥物則沒有相同的作用,”埃林格羅德說。例如,她補充說,導致更多嗜睡的抗組胺藥往往具有更強的抗膽鹼能性,因為它們可以穿過血腦屏障。較新的抗組胺藥的副作用不太具有鎮靜作用,並且極少擾亂體溫調節。

2023年發表在歐洲臨床藥理學雜誌上的一項研究發現,大多數與熱相關的不良反應報告都與作用於神經系統的藥物(例如具有強烈抗膽鹼能作用的藥物)有關,其次是調節免疫系統的藥物。服用心臟藥物的人也可能在高溫環境下面臨體溫調節併發症。2022年自然-心血管研究雜誌上的一項研究發現,服用β受體阻滯劑和抗血小板藥物治療心血管疾病的人在炎熱天氣中發生心臟病發作的風險更高。

耶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助理教授兼2022年研究的合著者陳凱說:“β受體阻滯劑可能會降低心率[並]減少皮膚的血液流量。這會使人們更容易受到高溫的影響。”“抗血小板藥物,如阿司匹林也是如此。服用該藥物的人可能會在被動熱應激期間升高核心體溫,這將使他們更容易受到傷害。”

陳指出,他的研究僅基於一小群德國參與者。但他和他的團隊正在進行研究,以分析這些影響在美國更大規模人群中的情況,他們預計會在幾年後獲得結果。“我們正在努力檢視,在某些藥物上增強的熱效應是由於藥物本身還是由於先前存在的疾病,”他說。“如果我們能夠透過在不同地點、不同人群中進行多項研究來證實這不僅僅是單純的相關性或關聯,並且可能表明存在因果關係,那麼我認為這將改變醫生在熱浪期間如何建議服用這些藥物的患者。”

羅格斯大學羅伯特·伍德·約翰遜醫學院醫學和流行病學教授兼2020年PLOS ONE研究的合著者瀨戶口宗宏表示,人們越來越努力地瞭解藥物如何受到極端高溫的影響——因為任何藥物都可能產生意想不到的影響,而且關於高溫如何影響各種藥物相互作用的“證據仍然有限”。

瀨戶口說:“這些副作用發生的精確溫度閾值在提供的研究中沒有明確定義,因為熱敏感性可能因個人健康狀況、藥物劑量和特定環境條件而異,”他補充說,需要來自更大規模試驗的全面資料。

食品和藥物管理局甚至在藥物獲得批准後也會監測其安全性,但它尚未追蹤與藥物相關的熱相關問題。“如果發現新確定的安全訊號,”該機構在給大眾科學的電子郵件中寫道,“FDA將在徹底審查現有資料後,確定採取何種適當的行動(如果有的話)。”

大眾科學向10家主要的生產抗精神病藥物的製藥公司請求置評,但在出版時只有一家公司靈北做出了回應。一位發言人在一封電子郵件中表示,該公司尚未“觀察到任何與天氣條件(如炎熱天氣)相關的副作用與抗精神病藥的使用有關。但是,某些標籤可能會提及潮紅、震顫和體溫過高等副作用,這些副作用與[作用於血清素的藥物]有關,並且可能類似於與炎熱天氣相關的症狀。”(血清素是一種參與體溫調節的激素。)

最終,一些可能引起與熱相關的副作用的藥物對於治療某些疾病仍然是必要的。專家建議諮詢醫生關於可能調整劑量或時間安排的事宜,並在天氣轉暖時如果發生任何不規則反應,及時告知醫療保健提供者。此外,服用已知會產生抗膽鹼能作用的藥物的人應瞭解保持涼爽的策略。這些策略可以包括保持水分、攜帶風扇或冰袋以及尋找陰涼處或空調。在更多研究結果出現之前,臨床醫生及其患者應討論最佳處方方案以及為更炎熱的天氣做好準備的方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