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笑如何適得其反

你或許可以欺騙別人,但很難欺騙自己
 

如果你正在辦公桌前閱讀這篇文章,請幫我個忙。拿起一支筆或鉛筆,用牙齒咬住筆的末端,使其不接觸嘴唇。在繼續閱讀時,請保持這個姿勢——科學表明,如果你這樣做,你會覺得這篇文章更有趣。為什麼?請注意,用這種方式咬住鉛筆會使你的臉呈現微笑的形狀。而心理學研究表明,我們所做的事情——對著笑話微笑、給朋友送禮物,甚至從熊那裡逃跑——都會影響我們的感受。

這種“行為影響感覺”的觀點與我們通常對情緒的看法背道而馳。問問普通人情緒是如何運作的——關於感覺和行為之間的因果關係——他們會說我們微笑是因為我們快樂,我們奔跑是因為我們害怕。但是像弗裡茨·斯特拉克、安東尼奧·達馬西奧喬·勒杜等心理學家的研究表明,事實往往相反:我們感受到的實際上是我們所做的結果,而不是原因。這被稱為“軀體反饋”。只有在我們行動之後,我們才會透過觀察我們剛剛做了什麼,來推斷我們的感受。

乍一看,這對於任何試圖改變自己情緒以變得更好的人來說都是好兆頭。你所需要做的就是表現得像你想成為的那種人,你就會成為那樣的人。(稱之為博比·麥克菲林的哲學:“不快樂?別擔心。微笑就好!”)但發表在《實驗社會心理學雜誌》上,由阿帕娜·拉布羅、阿尼爾班·慕克帕迪亞和潘·東進行的新研究表明,我們主動管理自身福祉的能力可能存在侷限性。該團隊進行了一系列研究,探討了更多的微笑是否會導致更多的幸福感。其中一項研究詢問人們當天笑了多少次,以及他們目前感覺有多快樂。其他研究則透過向人們展示一系列有趣的圖片或重複進行鉛筆咬合實驗來操縱人們實際微笑的程度。正如預期的那樣,在這些實驗中,研究人員發現,人們微笑得越多,他們報告的快樂感就越高。


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但僅限於某些人。令人驚訝的是,對於一部分人來說,微笑實際上降低了幸福感。這些人微笑得越多,他們的快樂感就越少。這就像發現有些用餐者在享用完四道菜的晚餐後,反而感覺沒那麼飽一樣!

哪些人額外微笑反而未能產生相應的快樂感呢?答案在於最終的諷刺。事實證明,最沮喪的人正是那些相信我上面描述的軀體反饋假說的人。換句話說,那些意識到你可以“微笑來感覺快樂”(稱為主動微笑者)的人,恰恰是沒有享受到他們所支援的理論的好處的人。另一方面,對於那些認為微笑是情緒的真實指標的人——那些贊同關於行動和情緒因果關係的常識概念(被動微笑者)的人來說,微笑確實提升了幸福感。

如何理解主動微笑的好處會消除其效果?這仍然是一個科學觀點問題。很可能的是,對軀體反饋瞭解得太多會擾亂迴路,削弱身體傳送給自身的資訊。起初,大腦會說,“我正在微笑;我一定是快樂的!”但是,在得知微笑可以是一種主動策略後,這會變成,“我正在微笑;我一定是試圖讓自己快樂——我一定是悲傷的!”

剩下的是這樣一個第22條軍規,額外的微笑只有在你沒有意識到它會起作用時才會起作用。要獲得主動行為策略的好處,你不能對它們思考太多。就像你不能把鬧鐘撥快十分鐘來欺騙自己準時一樣,人為地強迫微笑對你的幸福感無濟於事。瞭解得太多,詭計就暴露了。

這指向了關於人類福祉的一個更普遍的見解。生活中充滿了這樣的例子:在高中裡太想顯得酷,太想享受喜劇表演,太想被同事欽佩——都會立即破壞目標。實現這些目標取決於以切線方式接近它們。

因此,“追求幸福”似乎最好透過間接的方法來實現。成功地沉浸在日常生活的瑣事中,最終可能會導致最深層次的滿足感。但是,當然,太努力地實現這種沉浸會破壞你試圖獲得的東西。在這個時候,你可能會想要無奈地舉起雙手。然而,那種無奈——那種接受——可能正是我們所需要的。

Are you a scientist who specializes in neuroscience, cognitive science, or psychology? And have you read a recent peer-reviewed paper that you would like to write about? Please send suggestions to Mind Matters editor Gareth Cook. Gareth, a Pulitzer prize-winning journalist, is the series editor of Best American Infographics and can be reached at garethideas AT gmail.com or Twitter 

@garethidea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