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研究”是邊緣群體和意識形態極端分子中流行的口號。著名的陰謀論者米爾頓·威廉·庫珀在 20 世紀 90 年代透過他的廣播節目首次將這一戰鬥口號引入主流,他在節目中討論了諸如約翰·F·肯尼迪總統遇刺、光照會陰謀和外星生命等陰謀。庫珀於 2001 年去世,但他的遺產依然存在。 電臺主持人亞歷克斯·瓊斯的粉絲、反疫苗活動家和 QAnon 錯綜複雜的另類現實的信徒經常懇求懷疑論者自己研究。
然而,更多主流群體也提供了這一建議。數字素養倡導者和那些試圖打擊線上虛假資訊的人有時會傳播這樣一種觀點,即當您面對一條看起來奇怪或與現實不符的新聞時,最好的行動方案是自己調查。 例如,2021 年,美國 Surgeon General 辦公室釋出了一份指南,建議那些想知道健康宣告是否合法的人應該“在搜尋引擎中輸入該宣告,看看它是否已獲得可信來源的驗證”。 圖書館和研究指南經常建議人們“谷歌一下!”或使用其他搜尋引擎來審查資訊。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不幸的是,這一次科學似乎站在了陰謀論者一邊。 根據今天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一項研究,鼓勵網際網路使用者依靠搜尋引擎來驗證可疑的線上文章會使他們更容易相信虛假或誤導性資訊。 這項新研究定量地證明了搜尋結果,尤其是那些由包含誤導性文章關鍵詞的查詢觸發的搜尋結果,如何輕易地 dẫn dắt 人們陷入數字兔子洞並適得其反。 該研究表明,如果人們不考慮他們搜尋的內容以及決定結果的因素,那麼指導谷歌某個主題是不夠的。
在 2019 年末至 2022 年間進行的五項不同實驗中,研究人員要求總共數千名線上參與者將及時的文章歸類為真、假或不明確。 一部分參與者在對文章進行分類之前收到了使用搜索引擎的提示,而對照組則沒有。 與此同時,六名專業事實核查員評估了這些文章以提供明確的指定。 在不同的測試中,非專業受訪者在被鼓勵線上搜尋後,將虛假或誤導性資訊評為真實的機率高出約 20%。 即使對於非常突出的、被大量報道的新聞主題(如 COVID 大流行),甚至在文章首次發表與參與者搜尋時之間已經過去了數月(當時可能線上提供了更多事實核查)之後,這種模式仍然成立。
在一項實驗中,研究作者還跟蹤了參與者的搜尋詞以及 Google 查詢結果首頁上提供的連結。 他們發現,當受訪者搜尋有關誤導性或虛假文章的更多詳細資訊時,超過三分之一的受訪者接觸到了虛假資訊。 而且,受訪者的搜尋詞通常是導致這些令人不安的結果的原因:在約十分之一的驗證嘗試中,參與者使用了誤導性文章的標題或 URL。 在這些情況下,超過一半的時間裡,搜尋結果中出現了超出原始文章範圍的虛假資訊。
例如,研究中使用的一篇誤導性文章的標題是“美國面臨人為饑荒,因為 COVID 封鎖和疫苗強制令可能導致今年冬天普遍飢餓和動盪”。 當參與者在事實核查搜尋中包含“人為饑荒”這個低質量新聞來源專門使用的獨特術語時,63% 的查詢會提示不可靠的結果。 相比之下,沒有包含“人為”一詞的搜尋查詢都沒有返回虛假資訊。
“我驚訝於有這麼多人使用這種幼稚的搜尋策略,”該研究的主要作者、中佛羅里達大學計算社會科學助理教授凱文·阿斯利特說。“這真的讓我感到擔憂。”
研究合著者、紐約大學社交媒體與政治中心執行主任澤夫·桑德森說,搜尋引擎通常是人們在網際網路上的第一個也是最頻繁的停留點。 社會科學家薩菲亞·諾布林對搜尋演算法如何歷史上強化了種族主義思想的研究證明,搜尋引擎在操縱公眾輿論和傳播劣質資訊方面發揮了作用,這在軼事上是公認的。 但是,雖然大量科學研究評估了虛假資訊在社交媒體平臺上的傳播,但較少有定量評估關注搜尋引擎。
梅里馬克學院傳播與媒體助理教授梅麗莎·津達斯說,這項新研究的新穎之處在於衡量了搜尋在多大程度上可以改變使用者的信念。 “我真的很高興看到有人定量地展示了我最近的定性研究表明的內容,”津達斯說,他與人合編了《假新聞:理解數字時代的媒體和虛假資訊》一書。 她補充說,她對許多人進行了研究訪談,這些人指出,他們經常使用搜索引擎來審查他們在網上看到的資訊,這樣做使得邊緣想法看起來“更合理”。
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的社會學家和媒體學者弗朗西斯卡·特里波迪說:“這項研究為我們許多人一直在理論化的內容提供了大量經驗證據。” 她說,人們經常認為排名靠前的結果已經過審查。 雖然谷歌等科技公司已經採取措施來控制虛假資訊,但事情往往仍然存在漏洞。 當特定主題的資訊稀少時,尤其是在“資料空白”中會出現問題。 特里波迪說,通常那些試圖傳播特定資訊的人會故意利用這些資料空白,創造可能繞過主流媒體來源的術語,然後在各個平臺上重複這些術語,直到它們變成陰謀論流行語,從而導致更多的虛假資訊。
谷歌公司發言人告訴《大眾科學》,谷歌正在積極努力解決這個問題。 這位谷歌代表說:“在谷歌,我們設計排名系統是為了強調質量,而不是讓人們接觸到他們沒有尋找的有害或誤導性資訊。” “我們還為人們提供工具,幫助他們評估來源的可信度。” 例如,當突發新聞主題發展迅速並且可能尚未產生可靠結果時,該公司會在某些搜尋結果上新增警告。 該發言人進一步指出,多項評估已確定谷歌在過濾虛假資訊方面優於其他搜尋引擎。 他們補充說,資料空白對所有搜尋提供商都構成持續的挑戰。
然而,這項新研究也有其自身的侷限性。 賓夕法尼亞大學計算機與資訊科學助理教授達娜埃·梅塔克薩說,首先,實驗設定意味著這項研究沒有捕捉到人們在評估新聞時的自然行為。 他們指出,這項研究沒有給所有參與者選擇是否搜尋的選項,如果給他們選擇,人們的行為可能會有所不同。 此外,斯坦福大學歷史教育小組主任喬爾·布雷克斯通說,即使是為這項研究做出貢獻的專業事實核查員也對某些文章感到困惑,他在該小組研究和開發專注於打擊線上虛假資訊的數字素養課程。 事實核查員並非總是在如何對文章進行分類上達成一致。 而且,在更多事實核查員意見不一致的故事中,搜尋也顯示出更強的趨勢,會增強參與者對虛假資訊的信任。 這項研究的一些發現可能僅僅是資訊混亂的結果,而不是搜尋結果。
然而,布雷克斯通說,這項工作仍然突顯了改進數字素養干預措施的必要性。 關於導航線上資訊的指導應該更加清楚地說明如何搜尋以及搜尋什麼,而不僅僅是告訴人們去搜索。 布雷克斯通的研究發現,橫向閱讀等技術(鼓勵人們尋找關於來源的資訊)可以減少對虛假資訊的信任。 特里波迪補充說,避免術語陷阱和多樣化搜尋詞也是一個重要的策略。
津達斯說:“最終,我們需要一個多管齊下的虛假資訊解決方案——一個更具背景性,並跨越政治、文化、人和技術的解決方案。” 她補充說,人們經常被虛假資訊所吸引,因為他們自己的生活經歷會助長對系統的不信任,例如與醫療保健提供者的負面互動。 除了針對個人資料素養的策略外,科技公司及其線上平臺以及政府領導人還需要採取措施,解決公眾不信任的根本原因,並減少虛假新聞的傳播。 沒有單一的解決方案或完美的谷歌策略可以阻止虛假資訊。 相反,搜尋仍在繼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