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一項計算河流在碳儲存中作用的新研究,河流每年向海洋輸送 2 億噸碳。
這項由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的研究人員進行的調查評估了來自 43 個河流系統的樣本,這些河流系統排放了全球 20% 以上的河流沉積物。他們的計算表明,河流輸送的碳水平相當於大氣中碳的 0.02%,但經過數千年,這可能會累積成從大氣中提取的大量碳。
河流中的大部分碳來自植物和岩石碎屑。當碳向下遊移動時,一部分會在腐爛時釋放回大氣中,而其餘部分則流入公海。到達海洋後,一部分沉積物會沉入海底,在那裡可以以岩石的形式儲存數千年。這些岩石最終會回到地表,但這個過程非常漫長。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報道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這是一個有點複雜的故事,因為它是一個迴圈,” 新研究的主要作者瓦利爾·加利說,該研究發表在《自然》雜誌上。“這個過程基本上是從大氣中提取一些二氧化碳,並將其放入海底。”
加利的研究是第一個量化河流輸送碳量的研究。瞭解河流在碳迴圈中發揮的作用可以幫助研究人員模擬非自然(或人為)碳排放,並更準確地評估這些排放對大氣的影響,他說。
侵蝕驅動過程
直到最近,研究人員還無法區分碳的來源,但新技術——主要是加速器質譜儀——使研究人員能夠識別哪些碳來自植物,哪些碳來自岩石。
植物從大氣中吸收二氧化碳,並在光合作用過程中將其轉化為有機碳。大部分碳透過呼吸作用或當植物被吃掉或死亡時返回大氣,但一部分會衝入河流。
與此同時,顆粒從岩石上磨損下來,最終進入河流。與植物一樣,一些碳被釋放回大氣中,但一些最終在海底積聚。
儘管這些過程受到包括氣候、植被和人類活動等因素的影響,但侵蝕是影響最終進入河流的碳量的主要因素。
“侵蝕越多,輸送到海洋的有機物就越多,” 加利說。他的研究提供了根據侵蝕程度計算最終進入河流的碳量的方法。
加利補充說,這可能對理解世界某些地區降雨量增加可能產生多少碳儲存產生影響,尤其是在全球氣候系統快速變化的時期。
“重要的是,它更好地瞭解了自然過程,” 他說。“我們真的必須掌握這些自然過程,以便其他人可以計算人為碳貢獻。”
經環境與能源出版有限責任公司許可,轉載自氣候新聞專線。www.eenews.net, 202-628-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