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生活如何模仿拓荒者時代

酵母,種子,鐵鍬和其他基本生存必需品捲土重來

Kneading Loaf of Bread with Hands

在2020年春季,面對致命的疫情和居家隔離的指示,數量驚人的美國人開始烤麵包。他們種植菜園。他們開始自己動手進行家居維修。他們與相同的幾個家庭成員坐下來共進晚餐——每晚如此。對於任何非必要工作人員來說,這種經歷感覺就像回到了拓荒時代。

根據今年發表的兩項研究,在許多方面,我們確實讓時光倒流了。美國人的活動、價值觀和人際關係開始類似於在小型、孤立的村莊中發現的那些,在這些村莊中,生活艱苦,疾病和死亡潛伏在門外。“當生存威脅增加,社會世界萎縮時,就像新冠疫情和居家隔離令所發生的那樣,我們發現人們很快適應了,這些適應反映了人類歷史上早期非常普遍的行為和價值觀,”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心理學教授帕特里夏·M·格林菲爾德說,她是這兩項研究的負責人。

格林菲爾德的看法得到了其他人的認同。“當我們感到威脅時,迴歸基本似乎是適應性的,”夏威夷大學的文化發展心理學家阿什利·梅納德說,她沒有參與這項研究。“也許疫情的一線希望是對家庭和簡單的日常生活的可持續性作為幸福組成部分的重新關注。”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其中一項研究中,該研究於9月發表在《生態與社會心理學前沿研究》上,格林菲爾德和她的同事,英國諾森比亞大學的心理學家吉納維·布朗,以及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的心理學家韓杜,在2020年4月和5月,居家隔離令生效約一個月後,對加利福尼亞州和羅德島州的2000多人進行了調查。在兩個州,人們都在做更多的飯菜,並開始種植自己的食物。對家庭和老年人的重視程度有所提高。稀缺資源的節約增加了。人們不再擔心變得富有,而是擔心擁有足夠的資源。家庭成員之間也開始更多地互相幫助。值得注意的是,父母期望孩子們在做飯、打掃衛生和洗衣服方面提供更多幫助。人們居家隔離的時間越長,他們就越有可能表現出這些行為轉變。

這些發現與一項早期研究相符,該研究於2月發表在《人類行為與新興技術》上,格林菲爾德與她的孫子,哈佛大學的本科生諾亞·埃弗斯和加拿大的高中生加布裡埃爾·埃弗斯共同進行。他們分析了在唐納德·特朗普總統於2020年3月13日宣佈國家緊急狀態之前70天和之後70天,谷歌搜尋和社交媒體網站上使用的詞頻。他們發現在疫情期間,“生存”、“死亡”、“墓地”和“埋葬”等詞語急劇增加。“死亡率的顯著性大大提高,”格林菲爾德說。“種子”、“食譜”和“鐵鍬”等表示生存活動的詞語也大幅增加。最常見的詞是什麼?“酵母”。“使用兩種非常不同的方法對研究結果進行重複驗證,使我們有信心,我們的調查結果表明了實際的變化,”格林菲爾德說。

這兩項關於疫情應對措施的研究共同為格林菲爾德的社會變遷、文化進化和人類發展理論提供了強有力的證據,該理論於2009年首次發表。該理論認為,環境條件的變化會影響文化價值觀的形成,而文化價值觀會影響成人的行為。然後,成年人為兒童創造新的學習環境,從而影響他們的發展。所有這些變化都是為了“適應新的條件”而設計的,格林菲爾德說。

她在研究了墨西哥恰帕斯州的納本喬克村瑪雅村莊的三代人後提出了這一理論。1969年,當她第一次來到這個約有1500人的與世隔絕的村莊時,那裡實行農業自給自足經濟。大約35%的兒童在四歲之前死亡,食物供應(主要是豆類和玉米餅)有限,孩子們幫助父母種植玉米和編織紡織品和衣服。在這樣的環境中,格林菲爾德看到了許多與封鎖期間出現的價值觀相同的價值觀,例如對死亡的高度意識、對家庭的更大重視以及關注擁有足夠的資源而不是變得富有。

但幾十年後,變化來到了納本喬克:政府捐贈的卡車和貨車使一些居民成為企業家。墨西哥教育政策的變化促使父母送孩子上學。技術以手機的形式到來。社會變革也隨之而來。村民們開始購買食物而不是自己種植,孩子們學習學校技能而不是編織和農業,家庭白天在一起的時間也減少了。價值觀從社群轉向個人主義,非常像美國的價值觀。

美國家庭對疫情的反應是社會變革逆轉過程的一個引人注目但罕見的例子。加州州立大學北嶺分校的心理學家約蘭達·瓦斯奎茲-薩爾加多說,這也表明了該理論的優勢。“[格林菲爾德的]理論幾乎可以用於我們社會的任何國家、背景或時代,”瓦斯奎茲-薩爾加多說。

格林菲爾德並不是說我們都變成了瑪雅村民,她注意到我們使用技術來交流和支援我們的新習慣的方式。“人們在網上訂購種子,在網上查詢食譜,所以,這是一個非常不同的環境,”她說。“但行為傾向是相同的。”

當然,一旦疫苗廣泛普及,美國的情況開始向疫情前的狀態轉變。格林菲爾德說,我們的價值觀和行為可能也已經轉變回去了,但對年輕人的某些影響可能會持續存在。“隨著年齡的增長,年輕人[可能]仍然會表現出他們現在經歷過的印記,因為其他研究表明,童年後期、青春期和成年早期是文化印記形成的時期。”

格林菲爾德和她在兩項研究中的同事現在正在比較他們在美髮現的變化與在墨西哥、印度尼西亞和日本發現的變化,以瞭解在疫情期間生活困難條件下應對措施是否存在跨文化差異。初步結果表明,許多方面是相似的。“[格林菲爾德的]發現有可能將社會凝聚在一起,讓他們意識到在這段時間裡我們有很多共同之處,”瓦斯奎茲-薩爾加多說。

這正是格林菲爾德希望看到的。“我真的希望這項研究能幫助人們理解並理解他們的經歷,”她說。“這些轉變是人類對日益增長的危險的反應,它們已經保留了數百年甚至數千年的歷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