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物質雙酚A(俗稱BPA)在過去十年中變得為人熟知,尤其是對於為嬰兒尋找不含BPA奶瓶的父母而言。動物研究發現,類似於雌性激素的BPA會危害健康。發育中的大腦尤其令人擔憂:已知雌性激素在齧齒動物的胎兒大腦發育中起重要作用。現在一項研究表明,產前(而非兒童期)接觸BPA與三歲兒童的焦慮、抑鬱和難以控制行為有關,尤其是女孩。
超過90%的美國人尿液中可以檢測到BPA;對於大多數人來說,主要的接觸來源是飲食。BPA是食品罐頭內襯樹脂以及某些食品包裝和飲料容器中塑膠的成分,並且該化學物質會滲入可食用的內容物中。其他BPA接觸來源包括供水管道和一些紙質收據。
哈佛大學的流行病學家喬·M·布勞恩和他的同事在辛辛那提地區研究了240名婦女及其子女。研究人員在母親懷孕期間採集了兩次尿液樣本,並在分娩後24小時內以及在兒童一歲、兩歲和三歲時採集了樣本。97%的樣本中可檢測到BPA。他們還調查了父母關於孩子行為和執行功能(即參與自我控制和情緒調節的心理過程)的情況。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研究人員發現,子宮內接觸BPA越多的兒童,在三歲時就越焦慮、抑鬱和過度活躍,並且他們越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和抑制行為。女孩的影響最為嚴重。該團隊沒有發現兒童的行為與其出生後接觸BPA之間存在關聯,他們在2011年11月刊的《兒科》雜誌上報告了這一發現。
布勞恩觀察到,確定BPA影響行為背後的精確機制還需要更多工作。BPA會干擾雌性激素;在大腦中,這種作用可能會影響神經元的遷移和存活,例如。“可以公平地說,人們對BPA毒性存在合理的擔憂,”布勞恩說。
幸運的是,減少膳食接觸是可能的。正如去年7月在《環境健康展望》雜誌上報道的那樣,20名參與者將其包含罐頭和包裝食品的正常飲食換成了不包含這些食品的“新鮮食品”飲食。飲食轉換三天後,參與者的BPA水平降低了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