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應該多久接種一次新冠加強針?

FDA已授權為老年人和免疫功能低下者接種第二次更新版新冠加強針。大多數健康成年人仍需等待

arm with booster bandaid

編者按(4月18日):4月18日,食品和藥物管理局授權為65歲及以上且首次二價疫苗加強針至少在四個月前接種的人群,以及至少在兩個月前接種的免疫功能低下者接種第二次二價新冠加強針。免疫功能低下者可以由其醫療保健提供者酌情決定是否接種更多劑量。

美國許多已完全接種疫苗並加強免疫新冠疫苗的人一直在等待——在某些情況下是急切地等待——在2022年秋季最後一次加強針接種六個月後獲得另一層保護。但大多數人將不得不繼續等待。上個月末,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堅持其現有的新冠疫苗接種建議:該機構表示,目前只需接種一劑最新的更新版加強針,通常稱為二價加強針。食品和藥物管理局也僅授權了相同的一劑加強針

這與其他國家的官方指南形成對比。例如,3月初,加拿大英國開始為某些患重症新冠高風險人群(包括老年人、長期護理機構居民和免疫功能低下者)提供額外的加強劑量。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各國考慮在上次接種後六個月或十二個月為老年人、患有合併症或免疫功能低下或懷孕的人以及一線醫護人員接種額外的加強針。世衛組織還表示,6個月至17歲的健康兒童可能不需要任何額外的加強針。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範德堡大學醫學中心預防醫學和健康政策教授威廉·沙夫納說:“資訊可能會變得非常混亂,他同時也是疾控中心免疫實踐諮詢委員會(ACIP)的顧問。“在這場大流行期間,我學到的最困難的事情之一是,公眾很難適應不斷變化的建議。他們現在就想要一個明確的答案。”

這種不確定性給公眾和醫療保健領域的人員(包括ACIP成員)都帶來了挑戰。這些建議對於那些想要額外保護層的人們(尤其是那些患重症新冠高風險的人)意味著什麼?《大眾科學》與專家進行了交談,以瞭解關於新冠加強針賦予的免疫水平的已知和未知資訊,在建議之外獲得額外加強針意味著什麼,以及今年秋天的情況可能會如何。

目前的二價疫苗接種率如何影響新的指導?

美國現在可用的二價加強針於2022年9月推出。它的配方旨在覆蓋導致新冠病毒的奧密克戎變異株BA.4和BA.5以及2020年的原始毒株。在秋季和初冬第一批人接種加強針後,疫苗接種率有所下降。

沙夫納說,許多完全接種疫苗和加強免疫的希望再次接種加強針以獲得額外保護,但更多的人尚未接種任何加強針。只有美國人口的16.7%(約5500萬人)接種了最新的加強針——遠低於官員的預期。沙夫納說:“這顯然讓公共衛生領域的每個人都非常失望。“目前的公共衛生重點不是給人們接種額外的加強針,而是讓人們接種第一劑二價加強針。”

疾控中心表示,它將繼續監測新出現的資料,但堅持其對6個月及以上符合條件的人群接種一劑更新版新冠疫苗的建議。“太少的人,特別是那些年齡較大且患重症新冠-19高風險的人,利用了接種更新版新冠-19疫苗的機會。我們鼓勵符合條件的人與他們的醫療保健提供者交談,並考慮接種疫苗,”疾控中心代表克里斯汀·諾德倫德說。

ACIP疫苗工作組的科學家在2月份提交的資料顯示,在每次官方建議接種額外劑量後,疫苗接種率都下降了。科學家們指出了幾個因素,包括疫苗和新冠“疲勞”以及人們認為最初的疫苗接種已提供足夠的免疫力。

我們對二價加強針的有效性和免疫水平了解多少?

最新的研究表明,二價加強針能有效預防重症和死亡。疾控中心在2月份報告稱,接種二價加強針的人的死亡率比從未接種疫苗的人低14倍,比接種了原始新冠疫苗系列但未接種加強針的人低三倍。其他早期估計也表明,二價加強針在接種後至少前三個月內,提高了對最新的奧密克戎變異株XBB和XBB.1.5的保護力,對於之前至少接種過兩劑過去單價疫苗劑量的人來說。

值得注意的是,二價疫苗對於預防老年人與新冠相關的住院尤其有效。但埃默裡大學的臨床醫生和流行病學家卡洛斯·德爾·里奧說,65歲以上的美國居民接種這種加強針的比率低於預期——只有該人群的42%接種了。“如果你告訴我你40歲,而且沒有任何潛在疾病,那麼再接種加強針可能不是當務之急,”德爾·里奧說。“但如果你超過65歲,那就是個問題了。”

關於接種二價疫苗後免疫力持續多久,我們知之甚少。然而,ACIP的新冠疫苗工作組表示,其關於原始單價系列疫苗和加強針的資訊表明,對住院的保護在一個人接種劑量後四個月開始減弱。“它不會降至零,”沙夫納說。“幾個月後,它可能會從90%降至70%。因此,從人群基礎來看,仍然存在相當大的保護。”

然而,在個體基礎上,保護減弱變得更加複雜——尤其是在高風險人群中。研究表明,在某些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中,特別是器官或幹細胞移植接受者中,單價新冠疫苗的有效性低於其他人。“如果[高風險人群]自首次接種二價加強針以來已經過了五六個月,那麼他們是否應該在春季或夏季接種加強針?這是一個完全合理的問題,”沙夫納說。

根據ACIP的說法,隨著時間的推移,在人們接種額外劑量後,保護似乎得到了恢復。“我們看到,在免疫功能低下、疫苗接種良好並接受標準抗病毒治療的人群中,重症發生率非常非常低——遠低於5%,”委員會成員、馬薩諸塞州總醫院的傳染病臨床醫生卡米爾·科頓在2月份的ACIP會議上說。但她補充說,“仍然有很多很多免疫功能低下[的人]沒有抓住機會接種二價疫苗。”

如果你想接種另一劑加強針,可以接種嗎?

在2月份的ACIP會議上,一些成員敦促FDA和CDC允許在疫苗指導和可用性方面具有靈活性,特別是對於高風險人群,因為新的資料不斷湧現。ACIP成員、羅馬琳達大學藥學教授邁克爾·霍格在會議期間建議人們與臨床醫生討論這個問題。“我們希望這些臨床醫生能夠根據個體患者的舒適度和意願做出好的決定,只要我們將安全放在首位。而且很明顯,我們的二價疫苗確實是一種非常安全的疫苗,”霍格說。“靈活性需要以某種方式納入其中,無論是對於老年人還是對於患有免疫功能低下疾病的人。”

根據最新的建議,這種靈活性在技術上是不存在的。沙夫納說,有些人設法“玩弄系統”並獲得了額外的加強針,並指出“沒有疫苗警察”。

為了找到一位願意提供額外劑量的“友善藥劑師”,“你可能需要多找幾家藥房和診所,因為許多藥房和診所不會[提供],因為他們沒有被授權這樣做,”他說。“這將是在緊急使用授權之外運作,而疫苗目前正是在該授權下提供的。”

接種額外加強針的人要自擔風險,任何副作用的醫療費用將不包含在政府計劃中,該計劃被授權在新冠公共衛生緊急事件期間提供福利。“如果你在當前指南之外接種疫苗,你有點孤立無援。如果存在風險,即使風險很小,你也要獨自承擔,”沙夫納說。ACIP的工作組發現,兩次主要系列疫苗劑量之間的間隔時間越長,發生心肌炎的風險就越低——心肌炎是指少數接種新冠疫苗的人發生的心臟組織炎症。但來自任何新冠疫苗的健康問題風險都非常低

喬治梅森大學全球健康與流行病學教授阿米拉·羅斯質疑,一劑加強針的指導方針可能如何影響某些人的疫苗獲取。

“從健康公平的角度來看,這意味著什麼?嗯,這意味著你必須有一個你經常去的醫療保健提供者——我們已經知道,這個國家有很多人無法獲得高質量的醫療保健,”羅斯說。“如果你無法從[當地藥房]獲得加強針,而且你的免疫功能受損,並且你沒有定期看你的醫療保健提供者,那麼即使你知道你需要額外的加強針,你也無法獲得它。”

無家可歸者、殘疾人和一些少數族裔群體仍然存在獲得疫苗的障礙。疾控中心資料顯示,截至4月5日,只有9.2%的黑人和8.8%的西班牙裔或拉丁裔接種了最新的加強針。

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的臨床藥師和助理教授賈辛達·阿卜杜勒-穆塔卡比爾說:“我可以想象,如果也強制要求接種第二劑加強針,這種公平差距會更大。”她補充說,聯邦政府官方新冠公共衛生緊急狀態將於5月11日結束,這可能會使公平獲取疫苗變得更加困難。

新冠疫苗接種的未來會怎樣?

到目前為止,美國所有的新冠疫苗和加強針都得到了政府的支援,並且是免費接種的。但與補貼治療、檢測和其他服務一樣,這種情況可能很快就會改變。

德爾·里奧說:“隨著公共衛生緊急狀態的結束,這一切都變得複雜起來,因為這意味著疫苗現在要花錢了。“政府仍然有大量疫苗,但我認為這將是未來的一個問題。我不知道保險計劃會怎麼做。”

沙夫納和其他人說,他們聽說FDA正在考慮為高風險人群緊急授權春季或夏季加強針。幾篇新聞報道也暗示,可能會在未來幾周內釋出此類公告。當被要求置評時,FDA表示,它將繼續監測新出現的資料,並將根據新資訊做出任何此類決定。

FDA發言人在給《大眾科學》的電子郵件中寫道:“我們希望在不久的將來簡化新冠-19疫苗接種方案將導致未來幾年更多人接種疫苗,因為我們學會了與SARS-CoV-2共存——可能會減少嚴重後果,包括住院和死亡。”

沙夫納說,疾控中心和FDA目前的指導方針可能預示著將逐步從每六個月推出新冠加強針轉向年度疫苗接種計劃。許多專家預計,下一次加強針將在秋季與流感疫苗同時推出,並且很可能是更新的配方。

沙夫納說:“非常值得注意的是,美國每天仍有大約250到300例新冠死亡病例。“所以這絕非小事。”

勞倫·J·揚《大眾科學》健康與醫學副編輯。她編輯和撰寫的故事涉及廣泛的主題,包括新冠大流行、新發疾病、進化生物學和健康不公平現象。揚擁有近十年的新聞編輯室和科學新聞報道經驗。在2023年加入《大眾科學》之前,她是《大眾科學》的副編輯和公共廣播電臺《科學星期五》的數字製作人。她曾作為嘉賓出現在廣播節目、播客和舞臺活動中。揚還曾在亞洲美國記者協會、美國圖書館協會、NOVA科學工作室和紐約植物園的小組討論會上發言。她的作品曾發表在《Scholastic MATH》《School Library Journal》《IEEE Spectrum》、Atlas Obscura和《Smithsonian Magazine》上。揚曾在加州州立理工大學聖路易斯奧比斯波分校學習生物學,之後在紐約大學的科學、健康與環境報道專案攻讀碩士學位。

更多作者:勞倫·J·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