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可以治癒一切創傷,俗話說得好。但任何醫務人員都可以告訴你,傷後恢復所需的時間可能差異很大。例如,一個人的年齡、生活方式和社交支援水平都是已知的影響身體癒合速度的因素。
他們的想法也可能發揮非常強大的作用。在最近的一項實驗中,我們測試了對癒合所需時間的預期是否會影響實際恢復時間。我們發現,人們對時間流逝的感知會影響傷口癒合的速度。這項工作僅僅是大量證據中的最新例證——這些證據記錄在我們其中一位作者(蘭格)的新書《正念身體》中——它強調了身心合一的理念,這一理念對健康和幸福具有深遠的意義。
在過去的45年裡,蘭格實驗室的成員一直在研究思想塑造身體生理機能的方式,或者我們實驗室稱之為身心合一的方式。其基本思想很簡單:當人們將身心視為一個單一的實體,而不是可分離的單元時,他們就能看到思想對健康和幸福的巨大控制力。我們的思想在哪裡,我們的身體也將在哪裡。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當今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對這一概念的首次測試是逆時針實驗,這是我們其中一位作者(蘭格)在1979年設計和進行的。在該研究中,老年男性居住在一個經過改造的靜養所,該靜養所看起來像是20年前的樣子,並配備了老式傢俱、電器和雜誌。我們要求這些男性像年輕時的自己一樣生活。他們用現在時態討論過去的事件,就好像這些事件正在發生一樣。結果令人震驚。在沒有任何醫療干預的情況下,他們的聽力、視力、記憶力和體力都得到了改善。到一週結束時,他們在照片中看起來也明顯年輕了。
從那時起,蘭格實驗室發現了更多身心合一的證據。我們發現,預期疲勞會導致人們感到更疲勞,並且認為自己會感冒與更高的感冒可能性有關。在另一項研究中,那些預期每天鍛鍊會帶來某些益處(例如體重減輕)的人確實看到了這些益處,即使其他人進行相同的活動但沒有這些預期,卻沒有看到這樣的變化。
在最近的傷口癒合研究中,我們仔細研究了預期如何影響身體損傷的恢復。我們招募了33名參與者進行三次對照程式,這些程式會在皮膚上留下輕微瘀傷。在每種情況下,都有28分鐘的癒合觀察期,在此期間,我們要求人們在特定時間間隔填寫調查問卷。
在兩種條件下,我們操縱了時間體驗。例如,在“快時間”條件下,我們告訴參與者每八分鐘回覆一次調查問卷,並給他們一個定時器,該定時器——在他們不知情的情況下——以雙倍速度執行。結果,每實際一分鐘對應於定時器上的兩分鐘,這樣28分鐘的總時間感覺像是快速的56分鐘。在“慢時間”條件下,調查問卷每兩分鐘進行一次,我們將定時器設定為以正常速度的一半執行。在這種設定下,28分鐘的時間感覺像是緩慢的14分鐘。
我們發現,當參與者認為時間過去得更久時,傷口癒合得更快,而當他們認為時間過去得更短時,傷口癒合得更慢——即使在每種情況下實際經過的時間都相同。我們現在正在複製和擴充套件這一發現,以應用於從疝氣手術、白內障手術和牙科手術中恢復的人們。
我們關於時間的內隱信念並不是我們可以改變以改善健康的唯一事物——我們的研究表明,我們也應該更加正念地思考類別和診斷標籤。例如,當我們與內分泌學家交談時,他們一致認為,在血紅蛋白測試A1C中得分5.6%或5.7%的人之間沒有相關差異,該測試測量血糖水平。但必須在某個地方劃一條線,標準的醫療協議是將A1C水平低於5.7%的任何人都視為具有“正常”水平,並將高於該點的任何人都視為“糖尿病前期”。在一項最近被接受發表的研究中,我們比較了來自3,984名得分5.6%或5.7%的人的資料,並發現他們的後續醫療軌跡存在顯著差異。那些被貼上糖尿病前期標籤的人在隨後的10年中,A1C結果的增加幅度明顯更大,並且患糖尿病的傾向也明顯更高。由於這兩個群體在開始時基本上相同,因此最合理的結論是,隨後的差異是診斷標籤的結果。
雖然值得注意的是,一旦這些人被貼上糖尿病前期的標籤,醫生可能會對他們進行不同的治療,但許多內分泌學家告訴我們,他們通常會給得分5.6%或5.7%的患者相同的建議:他們注意到患者的血糖水平略高,並建議生活方式的改變可能會有所幫助。因此,我們懷疑,即使最初兩個群體的人的血糖水平都處於正常範圍的上限,但被歸為糖尿病前期的人往往對自己的期望不同。我們將這種原本相當的人更容易成為他們被賦予的診斷標籤的受害者的傾向稱為“臨界效應”:當我們為特定的醫療狀況設定閾值時,恰好高於該臨界值的人和恰好低於該臨界值的人可能本質上是相同的,但在應用標籤後,他們留下的健康印象卻截然不同。
總而言之,這項工作表明,人們可能會在原本可以健康的情況下認為自己生病了,他們也可能會認為自己很健康。每個人都在生活中獲得各種關於身體如何運作以及健康的含義的信念。這些想法通常反映了我們對世界的核心假設,並在我們幾乎沒有意識到的情況下影響著我們。就像一個人可以根據過去的經驗形成偏好或偏見一樣,我們的研究表明,人們也會形成影響他們健康的內隱信念。例如,一個人可能認為他們可以發現自己正在生病或變老的跡象。他們的期望會構建他們的感受、他們的想法和他們的行為,從而塑造接下來發生的事情。
更進一步,健康的生活無疑是健康選擇(例如塗抹防曬霜和刷牙)的功能,也是健康思維的功能。正如我們其中一位作者(蘭格)幾十年來所主張的那樣,大多數人大多數時候都是無意識地行動,因為他們專注於過去的思想,這讓他們對現在視而不見。但我們可以注意並質疑我們的思想和內隱信念,尤其是在它們適得其反時——例如,預期癒合緩慢或認為我們太虛弱而無法應對。
我們可以問自己一些問題,例如:我們如何知道這些想法是準確的?哪些過去的經歷和情境因素可能不適當地影響了我們的信念?是否有同樣有效的替代信念可以考慮?當我們遇到更具建設性且能引起共鳴的替代方案時,我們可以接受它。思想、感覺和行動也會隨之改變。就像那樣,更好的健康通常只在一念之間。
您是神經科學、認知科學或心理學方面的科學家嗎?您是否讀過最近發表的同行評議論文,並想為“心理問題”撰寫文章?請將建議傳送給《大眾科學》“心理問題”編輯黛西·尤哈斯,郵箱地址為dyuhas@sciam.com。
這是一篇觀點和分析文章,作者或作者表達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