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地亞哥 — 社交達人可能會改變你的大腦:一項新的研究發現,在擁有龐大朋友圈和出色社交技巧的人中,特定的大腦區域比朋友較少的人更大且連線更好。
這項研究於週二(11月12日)在神經科學學會年會上發表,表明社互動動與大腦結構之間存在聯絡。
“我們感興趣的是你的大腦如何讓你在複雜的社交環境中導航,”英國牛津大學的神經科學家、研究員瑪麗安·努南在新聞釋出會上說。基本上,“你的大腦能處理多少朋友?”努南說。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訂閱我們的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以支援我們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科學家們仍然不瞭解大腦如何在日益複雜的社會環境中管理人類行為,也不知道大腦的哪些部分與諸如自閉症和精神分裂症等疾病相關的異常社會行為有關。
對獼猴的研究表明,參與面部處理和預測他人意圖的大腦區域,在生活在大型社會群體中的動物中比在生活在小型群體中的動物更大。
為了研究人類的大腦差異,努南和她在加拿大麥吉爾大學的同事招募了 18 名參與者進行結構性腦成像研究。他們詢問人們在過去一個月中經歷了多少社互動動,以確定他們社交網路的規模。
正如在猴子身上發現的那樣,在社交網路較大的人中,某些大腦區域增大並且連線更好。在人類中,這些區域是顳頂交界處、前扣帶皮層和前額葉前部,它們是參與“心理化”的網路的一部分——即能夠將心理狀態、想法和信仰歸因於他人的能力。
“這些不同的大腦區域都在唱不同的歌,”努南說。“網路區域都在唱同一首歌,當它們連線得更好時,它們會彼此更和諧地歌唱。”
研究人員還測試了一個人的社交網路規模是否與白質通路(連線不同大腦區域的神經纖維)的變化有關。
他們再次發現,在社交網路較大的人中,白質束的連線更好。“這些神經更像洛杉磯的高速公路,而不是鄉間小路,”努南說。
研究人員無法說清是社互動動導致了大腦結構和連線性的這些變化,還是大腦決定了一個人天生有多麼善於社交。
在猴子的案例中,研究人員決定了動物社交網路的規模,因此他們得出結論,社交群體的大小是導致大腦差異的原因。
可以推斷,類似的過程發生在人類大腦中,但為了證明這一點,需要進行長期研究,努南告訴LiveScience。
努南說,某些大腦區域可能更大並且連線更好這一事實表明,在更善於社交的人的大腦中,其他區域可能會更小。
“如果你把大量時間花在社交環境中,運用社交技巧,並且你的大腦在發生變化,也許你沒有在空閒時間學習雜耍或精通鋼琴,”她說。“大腦只是在不斷變化和最佳化以反映你的需求,如果這種需求是在複雜的社交環境中蓬勃發展,那麼這就是你的大腦所反映的。”
關注Tanya Lewis的推特和Google+。最初的文章發表在LiveScience。
版權所有2013 LiveScience,TechMediaNetwork公司。保留所有權利。本材料不得出版、廣播、改寫或再分發。